發表文章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二十四章

圖片
   《路加福音》最後一章記錄耶穌的復活、向門徒顯現,以及祂的升天。這一章不是故事的結尾,而是信仰的新開始。耶穌戰勝死亡,從死裡復活,印證祂就是彌賽亞,並將使命託付門徒。信徒的生命與見證也因此有了根基與方向。     一、空墓與天使的信息(路24:1–12)     七日的頭一日,婦女清早來到墳墓,看見石頭已經滾開,耶穌的身體不見了(24:1–3)。天使對她們說:「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?祂不在這裡,已經復活了!」(24:5–6)     天使提醒婦女:主早已預言自己將被交在罪人手裡,第三日復活(24:7)。她們回去報告使徒,但使徒以為是「胡言」,不相信(24:11)。     屬靈反思:復活的信息初時總被人質疑,但這正是信仰的轉折點。我們是否仍用理性框架限制神的作為?主復活的大能,不只是歷史事實,也是今日信徒得勝生命的起點。      二、以馬忤斯路上的顯現(路24:13–35)     兩位門徒往以馬忤斯的途中議論時,耶穌親自走近,卻「眼睛迷糊,不認識祂」(24:16)。耶穌與他們對話,從摩西和眾先知起,「凡經上所指着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」(24:27)。     直到晚餐時,祂擘餅,他們才認出祂來(24:30–31),心裡也才明白:「在路上祂和我們說話,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,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?」(24:32)     屬靈反思:主的同在往往出現在平凡路途中,透過聖經、透過擘餅、透過同行。是否我們也常眼目迷糊,錯過主的臨在?願我們敏銳祂的聲音,並以聖經為亮光。      三、向使徒顯現與使命的交付(路24:36–49)     主顯現給眾門徒,說:「願你們平安!」(24:36)門徒驚惶,以為看見魂;耶穌便給他們看手腳,並吃魚以證明祂實實在在復活了(24:39–43)。     接著,祂開他們的心,使他們能明白聖經(24:45),並說:「照經上所寫,基督必受害,第三日從死裡復活;並且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、赦罪的道,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。」(24:46–47)     祂賜下使命,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二十三章

圖片
   本章記錄了耶穌受審、被釘與受死的全過程,是福音核心的記述。耶穌在被人棄絕、受盡羞辱之時,仍顯出完全順服與赦罪的憐憫。整章呈現一位義者在不義者中被釘,一位王在木架上完成救恩的畫面。這不是人的悲劇,而是神救贖計劃的實現。      一、耶穌在彼拉多與希律面前受審(路23:1–25)     眾人控告耶穌:「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……又說自己是王,就是基督。」(23:2)彼拉多審問後說:「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。」(23:4)     耶穌被送往希律,希律戲弄祂、穿上華麗衣服再送回彼拉多(23:11),表面是無罪釋放,實際是政治推卸責任。群眾在祭司挑動下要求釋放巴拉巴,將耶穌釘十字架(23:18–21)。     彼拉多「三次說:我查不出他有什麼該死的罪來」(23:22),但最終屈服於眾人的呼聲(23:24)。    屬靈反思:耶穌被判死,不是因祂有罪,而是因人的罪與不義的制度。今天我們是否也曾因群眾的聲音或人的壓力而妥協真理?耶穌的沉默,不是軟弱,而是順服父神的救贖計劃。     二、往各各他的路上:苦路上的安慰與責備(路23:26–31)    耶穌被交給士兵帶往各各他,有人被迫替祂背十字架──古利奈人西門(23:26)。婦女跟隨哀哭,耶穌轉身對她們說:「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罷!」(23:28)     祂預告耶路撒冷將面對的審判:「人若行這事在有汁水的樹上,那枯乾的樹將來怎樣呢?」(23:31)這表明:若連無罪的主都被如此對待,何況不悔改的罪人?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哀哭是為耶穌的受苦,還是為自己的罪與審判?主的話提醒我們,不只是情緒的哀憐,更是屬靈的警醒。     三、被釘十架與赦罪的恩言(路23:32–43)     耶穌與兩個犯人同釘(23:33)。祂說:「父啊,赦免他們,因為他們所作的,他們不曉得。」(23:34)在極大痛苦中,祂仍為仇敵代求,彰顯福音的核心──赦免。     一名強盜譏誚耶穌,另一人則承認自己罪有應得,並對耶穌說:「你得國降臨的時候,求你記念我。」(23:42)耶穌回答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二十二章

圖片
     第二十二章記錄了耶穌受難前夜的核心事件──設立聖餐、在客西馬尼的掙扎、門徒的失敗與耶穌的被捕。這是一章極其莊嚴的經文,不僅敘述歷史,更揭示信仰的根基與人性的真實。耶穌在面對苦難時的堅定、溫柔與順服,成為信徒在軟弱中倚靠的榜樣與力量。      一、陰謀與預備:出賣者與逾越節的安排(路22:1–13)     宗教領袖「想法子要怎樣殺害耶穌」(22:2),這不是出於真理的熱心,而是出於害怕民眾。撒但進入了猶大的心(22:3),他便與祭司長商議,願意出賣耶穌(22:4–6)。     耶穌則吩咐彼得與約翰預備逾越節筵席(22:7–13),這不是逃避,而是照著神的時間表,邁向十架。祂明知猶大的背叛、門徒的軟弱,仍選擇順服,預備救恩的最後一程。     屬靈反思:信徒也可能如猶大那樣,在人前跟隨主,實際卻為己圖利。耶穌對神的順服提醒我們:即便前路艱難,也當信靠神的主權,忠心完成託付。      二、設立聖餐:為你們捨的身體(路22:14–23)     耶穌與門徒同席,說:「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,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。」(22:15)祂拿起餅、杯說:「這是我的身體……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,是為你們流出來的。」(22:19–20)     聖餐是主為門徒所設,提醒我們常常記念祂的犧牲。這不是儀式性的重複,而是呼應一個真理──我們與主的關係是建立在祂的身體與寶血之上。     耶穌也預告:「賣我之人的手與我一同在桌子上。」(22:21)表明祂對猶大的出賣並非不知,卻仍然給他機會悔改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領受聖餐,是僅止於儀式,還是真實思想主的愛與十架的代價?我們是否看重這「為你們捨」的身體,並活出與福音相稱的生命?      三、門徒的誤解與主的提醒(路22:24–34)     門徒在此刻仍爭論誰為大(22:24),耶穌指出:「你們中間為大的,倒要像年幼的;為首領的,倒要像服事人的。」(22:26)     祂不是責備,而是教導:「我在你們中間,如同服事人的。」(22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二十一章

圖片
   第二十一章可視為耶穌臨上十架前對門徒的重要提醒與預備。全章內容圍繞聖殿的結局、末世的預兆與主再來的盼望。耶穌不僅指出即將臨到的災難與動盪,更教導門徒在這樣的時代中,如何持守信仰、忠心到底、警醒等候。    一、窮寡婦的奉獻:神看重的是心(路21:1–4)     耶穌看見眾人奉獻時,稱讚一位投了兩個小錢的寡婦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:這窮寡婦所投的,比眾人還多。」(21:3)     這不是因她奉獻的金額,而是她的心志──「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,拿出來投在裡頭;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,把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。」(21:4)     屬靈反思:神所看重的不是數字,而是我們是否以信心與敬畏之心把最寶貴的獻上。我們的奉獻,是出於慣例,還是出於對神的全然倚靠與愛?      二、預言聖殿的傾倒(路21:5–6)     有人誇讚聖殿美麗壯觀,耶穌卻說:「將來日子到了,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,不被拆毀了。」(21:6)     聖殿代表人眼中最神聖、穩固的體系,但耶穌指出,若它失去了敬拜的實質,只剩空殼,即將被審判。這預言於主後70年應驗,羅馬軍隊毀滅聖殿,無一石留在石上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是否也把屬靈生活建構在制度、外觀與形式上?當神拆毀這些,我們是否仍能堅定站立?真正的聖殿,是敬畏神的心與合乎真理的敬拜。     三、末世的徵兆與門徒的態度(路21:7–19)     門徒問:「何時有這事?有什麼預兆?」耶穌回應說:「你們要謹慎,不要受迷惑……戰爭、地震、饑荒、瘟疫、天象,這些都是起頭。」(21:8–11)     耶穌也預告門徒將面對逼迫與交付:「你們要為我的名交在會堂、監裡……甚至連父母、弟兄、親族、朋友也要害你們。」(21:12–16)     但主應許:「你們要常存忍耐,就必保全靈魂。」(21:19)     屬靈反思:末世的焦點不是災難本身,而是信徒如何面對災難。主呼召我們在混亂中堅定不移,不驚慌、不後退,倚靠聖靈給的智慧與力量。     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二十章

圖片
   耶穌進耶路撒冷後,面對宗教領袖的挑戰與詰問,在聖殿中教訓人,揭示神國的權柄、對真理的堅守與對虛假信仰的指責。本章記錄數次激烈交鋒,耶穌不僅揭露對方的詭計,也藉此教導門徒如何站立在神的真理中,分辨權柄、回應世界與警醒自己。      一、權柄的問題:誰給你這權柄?(路20:1–8)     祭司長、文士和長老質問耶穌:「你憑什麼權柄做這些事?」(20:2)耶穌反問他們:「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,是從人間來的呢?」(20:4)     他們不敢回答,因為怕民眾,也怕自己被揭穿(20:5–7)。耶穌沒有直接回答,卻以反問揭露他們內心的虛偽與政治權謀,表明真正的權柄來自神,而非制度與人意。     屬靈反思:在事奉與真理的問題上,我們是否只考慮人的眼光與利益?是否敢承認神在某人身上的作為,即使那人不合己意?真正的屬靈權柄,是來自順服與神的認可。     二、惡農夫的比喻:拒絕神的僕人與子(路20:9–18)     耶穌講比喻:一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,差僕人去收果子,卻被佃戶打傷、羞辱,最後連兒子也被殺(20:10–15)。這比喻明顯針對以色列宗教領袖歷代逼害先知、最後將要殺害神兒子的事。     耶穌引用詩篇說:「匠人所棄的石頭,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。」(20:17)表明祂雖被棄絕,卻是神所立的根基。拒絕祂的人,終將在審判中傾倒(20:18)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是否也常抗拒神透過人或處境向我們說話?我們是否真正以基督為信仰根基,還是只擇自己所喜歡的?主是房角石,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。      三、納稅與忠誠的問題(路20:19–26)     為要陷害耶穌,有人問:「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?」(20:22)這是一個設計陷阱的問題──若說可以,就顯得背叛猶太人;若說不可,就可控告祂叛亂。     耶穌看透人心,要求他們拿出銀錢,反問:「這像和這號是誰的?」回答說是該撒的,祂說:「這樣,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,神的物當歸給神。」(20:25)     耶穌指出兩個原則:信徒要在地上的責任中守法,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九章

圖片
       本章記載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前的幾項關鍵事件,包括撒該悔改得救、比喻十錠銀子的託付與交帳、榮耀進城的歡呼,以及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並潔淨聖殿。整章展現出耶穌對罪人的憐憫、對僕人的期望、對全城的審判與對聖殿的聖潔要求,為主的受難週揭開序幕。     一、撒該悔改得救(路19:1–10)     耶穌來到耶利哥,一位名叫撒該的稅吏長「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」(19:3),因身材矮小而爬上桑樹。耶穌卻主動對他說:「撒該,快下來!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。」(19:5)     眾人議論祂竟與罪人同住,但撒該回應說:「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……若訛詐了誰,就還他四倍。」(19:8)耶穌則宣告:「今天救恩到了這家……因為人子來,為要尋找、拯救失喪的人。」(19:9–10)     屬靈反思:撒該不是因改變而蒙召,而是在被主尋見後才悔改。主尋找失喪者,不是等他們配得,而是因祂的憐憫與主權。信徒當思考:我們是否有主那樣主動尋人的心?我們是否真心悔改,願意改變與賠償過去的虧欠?      二、十錠銀子的比喻:忠心與交帳(路19:11–27)     眾人以為神的國快要立刻顯明,耶穌就講了一個比喻:一位貴胄往遠方去得國,臨行前交給十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,吩咐他們「去做生意,直等我回來」(19:13)。回來時,他按各人所賺的來賞罰。     得十錠者得十座城,得五錠者得五座城;但將銀子包起來不使用的僕人,因無忠心被責罰(19:20–24)。耶穌總結說:「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。」(19:26)     屬靈反思:神國尚未完全實現,僕人當在主再來之前忠心事奉。信徒當省察:我們是否在神所託付的恩賜、資源與時間上有忠心運用?還是將之藏起,毫無結果?      三、耶穌榮耀進耶路撒冷(路19:28–40)     耶穌按照先知預言騎驢進城(參亞9:9),門徒稱頌祂說:「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!……在至高之處有榮光!」(19:38)然而,法利賽人要求主責備門徒,耶穌回答:「我告訴你們,若是他們閉口不說,這些石頭必要呼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八章

圖片
     本章中,耶穌繼續教導門徒如何活出真實信仰,特別強調禱告的恆切、態度的謙卑、進入神國的條件、財富的試探與永恆的盼望。整章內容呈現一條屬靈的路徑:從人如何禱告、如何對待神與自己,到神如何對人施恩、引導與回應。耶穌的教導對門徒和今日信徒都極具針對性與實踐價值。      一、持續禱告,不喪膽(路18:1–8)     耶穌以「寡婦與不義的官」為比喻,教導門徒「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」(18:1)。寡婦在比喻中象徵地位弱小、毫無倚靠的人,卻因持續懇求,使不敬畏神、不尊重人的官也為她伸冤(18:4–5)。     主指出:「倘若連不義的官尚且因寡婦不斷懇求而伸冤,何況那位慈愛、公義的神?」祂說:「神的選民晝夜呼籲祂,祂縱然忍了多時,豈不終究給他們伸冤嗎?」(18:7)     屬靈反思:當禱告未立刻得應允時,我們是否容易灰心?信心不只是起初的信任,更是堅持到底的倚靠。信徒當恆切禱告,因神必按祂的時間成就祂的義。       二、自義與謙卑:法利賽人與稅吏的禱告(路18:9–14)     耶穌指出兩人上聖殿禱告,一人誇耀自己的義行(禁食、捐獻),另一人遠遠站著,連舉目望天也不敢,只說:「神啊,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!」(18:13)     主說:「我告訴你們,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。」(18:14)在神面前,稱義不是出於行為的炫耀,而是出於謙卑悔改的心。神看重的不是表面敬虔,而是真實痛悔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的信仰是否落入自義的陷阱?是否在無形中把別人看作不如自己?謙卑不是輕看自己,而是正確地看待自己──知道一切都是恩典。     三、領受神國要像小孩子(路18:15–17)     有人帶嬰孩來見耶穌,門徒責備他們;耶穌卻說:「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,不要禁止他們,因為在神國正是這樣的人。」(18:16)     小孩子代表單純、信靠與毫無倚靠。主接著說:「凡要承受神國的,若不像小孩子,斷不能進去。」(18:17)神國不是賜給自認配得的人,而是賜給那甘心領受恩典、信靠神的人。   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七章

圖片
     本章中,耶穌針對門徒的生活與信仰,提出數項具體教導,包括對罪的警惕、赦免的實踐、信心的本質、事奉的態度,以及對神國來臨的認識。整章信息提醒信徒:真正的信仰不在於表面功績,而是在平凡中活出對神的敬畏與信靠,警醒預備主的再來。      一、對罪的警惕與赦免的實踐(路17:1–4)     耶穌首先警戒說:「半導人跌倒的事是免不了的,但那使人跌倒的人有禍了。」(17:1)這是對信仰群體中帶來絆腳之事的嚴正提醒。特別是使「這小子」跌倒的人(指屬靈幼小者),要承擔重大的責任。     接著,主教導門徒:「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,又七次回轉,說:『我懊悔了』,你總要赦免他。」(17:4)這樣的赦免不在於對方是否完全改變,而是在於信徒是否以神的憐憫之心對待人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在群體中,是使人跌倒的人,還是扶持人的人?我們是否願意一再赦免、包容,即使對方的悔改看來軟弱?信仰的實踐常在於這些「小事」上顯明真實。      二、信心的本質與僕人的心態(路17:5–10)     門徒聽見主對赦免的教訓,便說:「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。」(17:5)耶穌回答:「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……」(17:6)指出信心的關鍵不在於大小,而在於真實信靠的對象。信心不是一種力量,而是一種依靠神的態度。     接著,主用僕人的比喻提醒門徒:「這樣,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,只當說:『我們是無用的僕人,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。』」(17:10)強調事奉神不是為求功勞,而是出於應盡的本分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信心的對象是神,還是自己宗教行為的表現?我們是否以僕人的姿態來事奉神,不求回報,只求忠心?      三、十個痲瘋病人的潔淨與一人的感恩(路17:11–19 )     耶穌醫治了十個痲瘋病人,他們照主的吩咐前去,途中就得潔淨。然而,只有一人回來感謝主,並且這人是撒馬利亞人(17:16)。耶穌問道:「得潔淨的不是十個人嗎?那九個在哪裡呢?」(17:17)     主稱這回來感謝的外邦人是「有信心的人」,並對他說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六章

圖片
    第十六章中,耶穌透過兩個重要比喻──不義管家的比喻與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──教導門徒如何正確看待錢財、永恆與悔改的事。這一章的信息既對門徒發出提醒,也對法利賽人發出警告,指出屬神的人當以永恆為重,忠於所託,並認真對待今生的選擇與後果。     一、不義管家的比喻:用錢財預備將來(路16:1–13)    耶穌講了一個管家浪費主人財物,將被辭退,於是趁著還有權柄時,減免債務為自己鋪路的故事。耶穌並未肯定管家的不義,而是指出:「這世界之子,在世事之上,較比光明之子更聰明。」(16:8)     這比喻的要旨是:信徒也當有智慧地管理錢財,為將來作準備。耶穌說:「要藉著那不義的钱財結交朋友,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,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。」(16:9)這句話指出:財富若用來行善與支持神國的工作,便具有永恆價值。     接著,耶穌強調:「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,在大事上也忠心……你們不能又事奉神,又事奉瑪門。」(16:10–13)財物的處理,是一種信仰的實踐,是對心靈忠誠度的試金石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如何使用神所賜的資源?我們是以永恆的眼光管理財物,還是被財富綁架?我們是否在看似微小的事上忠心可靠?      二、對法利賽人的警告:律法、婚姻與永恆價值(路16:14–18)     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人(16:14),因此耶穌的教訓刺中了他們的內心。祂指出:「你們在人面前自稱為義,你們的心神卻知道。」(16:15)人可以在外表維持虔敬,但神看的是內心。    耶穌並強調律法的有效性與天國的實現(16:16–17),說明祂的教導並非廢棄律法,而是成全其精神,特別在婚姻的聖潔上堅守原則(16:18)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的信仰是否只是在人前建立的表象?在金錢與道德事上,是否忠於神的標準?我們是否仍願意在現代文化中持守聖經的真理?      三、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:今生的選擇,永恆的結果(路16:19–31)     耶穌講了一個財主與乞丐拉撒路的比喻,顛覆了人對祝福與審判的刻板印象。財主在世奢華,卻在陰間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五章

圖片
    在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五章中,耶穌以三個比喻──失羊、失錢與浪子──回應法利賽人對祂接納罪人的質疑。這三個比喻不僅顯明神尋找失喪者的心,也揭示祂對悔改者極大的喜悅。整章的信息強調:神樂意拯救,且主動尋找每一個迷失的人,呼召人悔改歸回。      一、失羊的比喻:牧人的尋找(路15:1–7)     耶穌說:「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,失去一隻,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,去找那失去的羊,直到找着呢?」(15:4)     這比喻突顯神主動尋找失喪者的心意。牧人不滿足於九十九隻未失的羊,而是願意為了一隻迷失的羊而費力尋找。這不是出於義務,而是出於愛。羊無力自救,唯有牧人去尋。     耶穌指出:「我告訴你們,一個罪人悔改,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,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。」(15:7)在神的眼中,每一個悔改的靈魂都極其寶貴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是否看見人的寶貴如同神所看?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的舒適,主動尋找那屬靈上迷失的人?     二、失錢的比喻:婦人的細尋(路15:8–10)     婦人丟失一塊銀錢,點上燈、打掃屋子,細細尋找直到找着(15:8)。銀錢雖小,卻具價值;丟失時無聲無息,尋找時需費心耐性。     這比喻強調:即便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靈魂,在神眼中也值得精心尋回。婦人找着後,邀請鄰舍一同歡喜;正如天使在神面前,也為一個罪人悔改而喜樂(15:10)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對那些靈命軟弱、遠離主的人,是否仍存耐心尋找的心?是否願意付出時間與精力,只為挽回一人?      三、浪子的比喻:父的等待與歡迎(路15:11–32)     這是本章最長的比喻,描述一位小兒子遠走他鄉揮霍資產,終於悔改歸家,父親奔跑迎接、袒護羞辱、設宴歡慶。比喻中的父親,象徵天父那無條件接納與赦免的愛。     小兒子說:「父親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……」(15:21)這是悔改的真實表現,而父親的回應不是責備,而是擁抱與恢復身分(15:22–24)。     但比喻也提到大兒子的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