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十六章

   《出埃及記》第十六章記錄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初,來到曠野的新階段。面對糧食短缺,他們再次發出怨言,神卻在慈愛中供應嗎哪與鵪鶉,並設立每日收取的規範,以及安息日的規例。本章是曠野信仰生活的重要縮影,揭示人在缺乏中對神的依賴、試煉與操練。本文從三個層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

    一、缺乏中顯露人心(出16:1–12)

    以色列人從以琳起行,到了汛的曠野(出16:1),面對糧食的短缺,全會眾就向摩西、亞倫發怨言:「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……你們將我們領出來,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!」(出16:3)

    在出埃及不過一個月後,百姓便懷念過去為奴時的「肉鍋」與「餅吃得飽」,顯示他們尚未建立真正屬靈的記憶與信心。他們更把困難歸咎於帶領他們的領袖,而非回轉仰望那曾分開紅海、使水變甜的神。

    這段提醒信徒:困難本身並不可怕,真正的危機是信心的動搖與回頭的心。人若不常記念神的作為,極容易被眼前的環境所迷惑,選擇短暫的安逸,忽略神的恩手與計劃。

    神卻在他們的怨言中顯出憐憫,應許降下糧食,並說:「到晚上你們要知道是耶和華將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;早晨你們要看見耶和華的榮耀。」(出16:6–7)祂用恩典回應軟弱,使人重新認識祂是那位施恩且可信的神。

    二、嗎哪的規範:信心與順服的操練(出16:13–30)

    傍晚神賜下鵪鶉,早晨則在曠野中降下嗎哪,如霜如薄片,潔白細薄(出16:13–14)。百姓問:「這是什麼呢?」(出16:15)摩西回答:「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。」神賜嗎哪是恩典的記號,更是信心的訓練。

    神明確規定,每人每日按需收取一俄梅珥,不可多取也不可少取,且不可留到第二天(出16:16–19)。違規者果然看到第二天的嗎哪變臭、長蟲(出16:20)。這顯示神要百姓學習每日倚靠祂,而非貯備為安全感。

    此外,第六日要收取雙倍的嗎哪,第七日不得出外收取(出16:22–30),顯明神設立安息的律例,訓練人不靠勞力而靠神的供應。當日遵行的人得享平安,不聽從者卻徒然勞碌。

    這是信仰極重要的功課:順服不是形式,而是信心的表達。每日的嗎哪提醒信徒:我們的生命不是靠明日的儲蓄,而是靠今日從神來的供應。「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,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。」(申8:3)

   三、存留為記念,世代傳承(出16:31–36)

    摩西吩咐:「要將一滿俄梅珥的嗎哪,留到世世代代,使後人可以看見我將你們領出埃及,在曠野所給你們吃的食物。」(出16:32)亞倫照命將嗎哪盛在罐中,存放於約櫃前(後來在聖所中),作為神信實供應的永恆記號。

    這不僅是歷史紀念,更是信仰教育。神的作為當代見證,也應世代傳承,使後來的子民知道:在曠野中,神是生命的供應者;在困境裡,祂仍為人開道路。

    同樣,今日信徒也當將神的恩典記錄、見證、傳講,使家庭、教會與世代都因記念而增長信心。信仰不是私人的經歷,而是社群的傳承,而每一次神的供應都值得被記住、傳頌。

《出埃及記》第十六章不只是糧食的故事,而是一場靈性的教室。神藉嗎哪教導百姓:每日仰賴祂、按規行事、遵守安息。祂既是施糧的主,也是立約的神,要我們在恩典中學習信心,在供應中學習順服。

    願我們在現代曠野中,也學會每日倚靠,不以儲備為保障,不以情緒為導向,而是專注那位每日供應的神。祂所賜的嗎哪,不只是食物,更是生命的見證與信心的訓練。讓我們珍惜神所降下的「每日之糧」,在日常中與祂同行、信靠與順服。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在平凡中遇見神——讀《勞倫斯屬靈格言》的靈命反思

曠野活泉|《Killing Jesus》(2015):人性的救主與歷史的十字路口

信仰影視|《戰爭房間》觀後省思:關於禱告與屬靈爭戰的省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