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5, 2025的文章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七章

圖片
     本章中,耶穌針對門徒的生活與信仰,提出數項具體教導,包括對罪的警惕、赦免的實踐、信心的本質、事奉的態度,以及對神國來臨的認識。整章信息提醒信徒:真正的信仰不在於表面功績,而是在平凡中活出對神的敬畏與信靠,警醒預備主的再來。      一、對罪的警惕與赦免的實踐(路17:1–4)     耶穌首先警戒說:「半導人跌倒的事是免不了的,但那使人跌倒的人有禍了。」(17:1)這是對信仰群體中帶來絆腳之事的嚴正提醒。特別是使「這小子」跌倒的人(指屬靈幼小者),要承擔重大的責任。     接著,主教導門徒:「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,又七次回轉,說:『我懊悔了』,你總要赦免他。」(17:4)這樣的赦免不在於對方是否完全改變,而是在於信徒是否以神的憐憫之心對待人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在群體中,是使人跌倒的人,還是扶持人的人?我們是否願意一再赦免、包容,即使對方的悔改看來軟弱?信仰的實踐常在於這些「小事」上顯明真實。      二、信心的本質與僕人的心態(路17:5–10)     門徒聽見主對赦免的教訓,便說:「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。」(17:5)耶穌回答:「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……」(17:6)指出信心的關鍵不在於大小,而在於真實信靠的對象。信心不是一種力量,而是一種依靠神的態度。     接著,主用僕人的比喻提醒門徒:「這樣,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,只當說:『我們是無用的僕人,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。』」(17:10)強調事奉神不是為求功勞,而是出於應盡的本分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信心的對象是神,還是自己宗教行為的表現?我們是否以僕人的姿態來事奉神,不求回報,只求忠心?      三、十個痲瘋病人的潔淨與一人的感恩(路17:11–19 )     耶穌醫治了十個痲瘋病人,他們照主的吩咐前去,途中就得潔淨。然而,只有一人回來感謝主,並且這人是撒馬利亞人(17:16)。耶穌問道:「得潔淨的不是十個人嗎?那九個在哪裡呢?」(17:17)     主稱這回來感謝的外邦人是「有信心的人」,並對他說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六章

圖片
    第十六章中,耶穌透過兩個重要比喻──不義管家的比喻與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──教導門徒如何正確看待錢財、永恆與悔改的事。這一章的信息既對門徒發出提醒,也對法利賽人發出警告,指出屬神的人當以永恆為重,忠於所託,並認真對待今生的選擇與後果。     一、不義管家的比喻:用錢財預備將來(路16:1–13)    耶穌講了一個管家浪費主人財物,將被辭退,於是趁著還有權柄時,減免債務為自己鋪路的故事。耶穌並未肯定管家的不義,而是指出:「這世界之子,在世事之上,較比光明之子更聰明。」(16:8)     這比喻的要旨是:信徒也當有智慧地管理錢財,為將來作準備。耶穌說:「要藉著那不義的钱財結交朋友,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,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。」(16:9)這句話指出:財富若用來行善與支持神國的工作,便具有永恆價值。     接著,耶穌強調:「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,在大事上也忠心……你們不能又事奉神,又事奉瑪門。」(16:10–13)財物的處理,是一種信仰的實踐,是對心靈忠誠度的試金石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如何使用神所賜的資源?我們是以永恆的眼光管理財物,還是被財富綁架?我們是否在看似微小的事上忠心可靠?      二、對法利賽人的警告:律法、婚姻與永恆價值(路16:14–18)     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人(16:14),因此耶穌的教訓刺中了他們的內心。祂指出:「你們在人面前自稱為義,你們的心神卻知道。」(16:15)人可以在外表維持虔敬,但神看的是內心。    耶穌並強調律法的有效性與天國的實現(16:16–17),說明祂的教導並非廢棄律法,而是成全其精神,特別在婚姻的聖潔上堅守原則(16:18)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的信仰是否只是在人前建立的表象?在金錢與道德事上,是否忠於神的標準?我們是否仍願意在現代文化中持守聖經的真理?      三、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:今生的選擇,永恆的結果(路16:19–31)     耶穌講了一個財主與乞丐拉撒路的比喻,顛覆了人對祝福與審判的刻板印象。財主在世奢華,卻在陰間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五章

圖片
    在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五章中,耶穌以三個比喻──失羊、失錢與浪子──回應法利賽人對祂接納罪人的質疑。這三個比喻不僅顯明神尋找失喪者的心,也揭示祂對悔改者極大的喜悅。整章的信息強調:神樂意拯救,且主動尋找每一個迷失的人,呼召人悔改歸回。      一、失羊的比喻:牧人的尋找(路15:1–7)     耶穌說:「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,失去一隻,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,去找那失去的羊,直到找着呢?」(15:4)     這比喻突顯神主動尋找失喪者的心意。牧人不滿足於九十九隻未失的羊,而是願意為了一隻迷失的羊而費力尋找。這不是出於義務,而是出於愛。羊無力自救,唯有牧人去尋。     耶穌指出:「我告訴你們,一個罪人悔改,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,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。」(15:7)在神的眼中,每一個悔改的靈魂都極其寶貴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是否看見人的寶貴如同神所看?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的舒適,主動尋找那屬靈上迷失的人?     二、失錢的比喻:婦人的細尋(路15:8–10)     婦人丟失一塊銀錢,點上燈、打掃屋子,細細尋找直到找着(15:8)。銀錢雖小,卻具價值;丟失時無聲無息,尋找時需費心耐性。     這比喻強調:即便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靈魂,在神眼中也值得精心尋回。婦人找着後,邀請鄰舍一同歡喜;正如天使在神面前,也為一個罪人悔改而喜樂(15:10)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對那些靈命軟弱、遠離主的人,是否仍存耐心尋找的心?是否願意付出時間與精力,只為挽回一人?      三、浪子的比喻:父的等待與歡迎(路15:11–32)     這是本章最長的比喻,描述一位小兒子遠走他鄉揮霍資產,終於悔改歸家,父親奔跑迎接、袒護羞辱、設宴歡慶。比喻中的父親,象徵天父那無條件接納與赦免的愛。     小兒子說:「父親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……」(15:21)這是悔改的真實表現,而父親的回應不是責備,而是擁抱與恢復身分(15:22–24)。     但比喻也提到大兒子的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