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, 2025的文章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一章

圖片
   《出埃及記》是神救贖其百姓出奴役之地、建立聖約之民的重要篇章。第一章承接《創世記》的尾聲,描繪以色列人在埃及由尊榮走入苦難的過程。這不僅是民族興起前的黑暗背景,更揭示神如何在壓迫中工作,預備拯救的時機。信徒從這章當看見:即使環境變遷、權勢更替,神的應許不變,祂的百姓不會被遺忘,祂的作為正默然進行。      一、神的應許仍然有效(出1:1–7)     經文一開始重申雅各後裔來到埃及的背景,並點名十二個支派的始祖(出1:1–5),顯出這不是模糊的歷史片段,而是有根有據的神的家譜。儘管約瑟與那一代人已過世(出1:6),但「以色列人生養眾多,並且繁茂、極其強盛,滿了那地」(出1:7),正應驗了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(參創15:5;17:6)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人的生命有限,神的應許卻長存。即使我們看不見應許的立即實現,神依然在成就祂所說的話。今日信徒若陷入「沉默時期」,當記得:神的應許不是短暫的安慰,而是歷世歷代堅立的真實。      二、仇敵興起,屬神百姓受逼迫(出1:8–14)     「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」(出1:8)成為轉折點。新的政權不顧歷史恩情,只看以色列人數繁多而起疑忌,進而採取策略:「用巧計待他們」(出1:10),設苦工使他們受壓、建造積貨城以服事埃及人(出1:11–14)。     這段歷史提醒信徒:世界不一定記得神子民的貢獻,權勢更替之際,敬畏神的人常會成為被排擠與攻擊的對象。這並非神遺忘,而是歷世以來屬靈爭戰的一部分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當信徒在職場、社會或文化中被邊緣化,不可驚訝。這世界不認識約瑟,更不會認同神的價值。然而正如當年的以色列人,我們不是憑環境活著,而是憑著那位掌權不變的神。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苦難,而是在苦難中仍知道「神與我們同在」。      三、逼迫中仍然增多(出1:12)     「只是越發苦害他們,他們越發多起來、越發蔓延。」(出1:12)這是一節極具屬靈意涵的經文。埃及人的壓迫,反成為神子民增長與堅固的溫床。這不是人口統計的巧合,而是神主權的作為。     這一原則在教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六章

圖片
   《馬可福音》第十六章,是黑夜過後的清晨,是十字架之路的轉折點。耶穌不再在墳墓中,死亡已被勝過,主已復活。這不只是神蹟的宣告,更是門徒使命的起點。復活不是結束,而是一場全新生命的開始──門徒從害怕與逃避中被喚醒,成為福音的見證人,將復活的真理傳到地極。      一、空墳的驚訝與天使的宣告(可16:1–8)     三位婦女在安息日後清早前往墳墓,原本只為膏抹主的身體,卻驚訝發現石頭已被挪開,主的身體不在。天使向她們宣告: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;他已經復活,不在這裡了!」(可16:6)     這是福音的核心宣告──死亡不能拘禁生命之主。門徒的信仰,不建基於記憶或教訓,而是建立在一位復活的主身上。真正的門徒生活,應當從空墳中獲得釋放,脫離自我、恐懼與絕望,奔向那召我們的主。      二、「祂在那裡等你們」:從失敗到重召(可16:7)     天使對婦女說:「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,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,在那裡你們要見他。」(可16:7)這是一句極有溫度的話──主沒有因門徒逃跑、彼得三次不認祂而棄絕他們,反而主動說:「告訴彼得」。這是恢復的邀請,是召喚的恩典。     加利利是門徒起初蒙召之地,主要在那裡再次與他們相見。對門徒而言,這代表:雖有跌倒,主仍願更新;雖曾逃避,主仍願差遣。我們的使命,不是靠自己站穩後才配領受,而是在主憐憫中被重新差派。     三、門徒的不信與主的責備(可16:9–14)     主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,她報給門徒,門徒卻不信。主向二人顯現,他們報給其餘的人,也不被信。主最後向十一門徒顯現,「責備他們不信…因為他們不信那些看見他復活的人」(可16:14)。     這段經文並不掩飾門徒的軟弱──即便主已多次預言復活,他們仍困於懷疑與恐懼。但主責備的背後,是愛的召喚。真正的門徒,不是從未懷疑,而是願意在責備中悔改,在不信中被重建。信心的復興,從主的再顯與話語開始。       四、普世的使命與應許的權能(可16:15–18)     耶穌吩咐門徒:「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五章

圖片
  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五章是全卷的核心高峰,也是信仰的臨界點。耶穌被釘十字架,表面上似乎是失敗與羞辱,實則是救恩計劃的中心,是神子捨命的至高見證。對門徒而言,這一章不是結束,而是起頭──真門徒的生命,從這十字架開始被煉淨、被翻轉、被重塑。      一、宗教與政治的共謀:受審中的無辜(可15:1–15)     宗教領袖將耶穌交給彼拉多,控告祂卻無實據。彼拉多察覺耶穌無罪,卻因民眾呼聲與自保選擇釋放巴拉巴,將耶穌交與釘十字架。這是一場世俗與宗教權力聯手的不義審判,揭示人心的虛偽與群眾的盲從。然而在這一切背後,神的旨意正悄然推進。對門徒而言,我們要清楚看見:即便處境不義,神仍掌權;即便遭誤解,祂仍堅定不移地走十架路。      二、羞辱與鞭打:被藐視的君王(可15:16–20)     兵丁戲弄耶穌,給祂穿上紫袍、戴上荊冠、戲謔地跪拜。這一幕反映出人如何輕看屬天的王權,把真理當笑話,把拯救當笑柄。然而,正是在這樣的羞辱中,基督顯出真正的尊榮。祂不是靠權勢得榮耀,而是在被壓傷中完成使命。門徒若願效法主,就當明白:真正的尊榮不在於地位,而在於是否順服父神的旨意。      三、背十架的呼召:西門與主同行(可15:21)     古利奈人西門被迫替耶穌背十字架,這一幕短短一節,卻成為門徒生命的象徵:我們不是觀望十架的旁觀者,而是參與其中的跟隨者。主曾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(可8:34)十架不是苦難的象徵而已,而是門徒生命的路線圖──與主一同承擔、同走犧牲之路。      四、釘十字架的至痛:人棄與神離(可15:22–37)     耶穌被釘在各各他,被盜匪、祭司、民眾譏誚,甚至在正午黑暗中高聲呼喊:「我的神,我的神,為什麼離棄我?」(可15:34)這不是信心的崩潰,而是救贖的極點──祂在神人關係的裂口中,承擔全人類的罪與審判。對門徒而言,這一呼喊讓我們看見:主的順服是徹底的,祂承擔的是我們本該承擔的刑罰。救恩,來自這完全的替代。     五、幔子裂開與百夫長的認信:神的應許成就(可15:38–39)   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四章

圖片
    《馬可福音》第十四章是整卷書的情感轉折點。這一章展現耶穌面對十架的孤獨與順服,也揭示門徒在關鍵時刻的脆弱與跌倒。這不是一章勝利的記錄,而是一幅誠實描繪信仰現實的畫面──主的堅定與人的軟弱並列,彰顯救恩不在於人如何堅強,而在於主如何不放棄。      一、不義與真愛的對比:抹香膏與猶大的出賣(可14:1–11)     一位婦人在耶穌即將被賣之際,毫無保留地打破玉瓶,把極貴的香膏倒在主身上,引來旁人非議,卻得主稱許:「她是盡她所能的…為我安葬的事預先作了。」(可14:8)這無聲的愛,與接著猶大為銀三十出賣耶穌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。門徒要思考:我跟隨主,是為了獻上所有,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?真正的敬拜,是不計代價的奉獻。      二、設立聖餐:與主立約的深意(可14:12–25)     耶穌在逾越節晚餐中設立聖餐,指出餅與杯象徵祂的身體與血,為多人捨命立下新約。這不是儀式的開始,而是關係的更新。主以祂的死,換來我們與神和好的新生命。門徒每次守聖餐,應當不只是紀念,更是重新確認:我是否仍走在與主立約的道路上?我是否以生命回應祂的犧牲?      三、彼得的自信與軟弱:屬靈警醒的教訓(可14:26–31)     彼得自信地說:「就是眾人跌倒,我總不能。」(可14:29)但主預言他將三次不認祂。這段對話提醒我們:真正的危險不在外面的風浪,而在自以為站立得穩的心。門徒要時常自省,不依靠自己的熱心與情緒,而是以謙卑的態度緊緊倚靠主。     四、客西馬尼的禱告:順服之路的深度掙扎(可14:32–42)    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三次禱告,說出:「阿爸,父啊…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,只要從你的意思。」(可14:36)祂的順服不是輕省的接受,而是痛苦中的交託。這是門徒學習的極致榜樣:信仰不是沒有掙扎,而是在掙扎中仍選擇順服。反觀門徒三次睡著,反映出人在屬靈爭戰中的不警醒,也再次提醒我們:「總要警醒禱告,免得入了迷惑。」     五、被賣與受審:主的沉默與見證(可14:43–65)     耶穌被猶大親吻出賣,門徒四散。受審時,祂在多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三章

圖片
   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三章,被稱為「小啟示錄」,是耶穌針對末後世代所發出的長篇教導。面對門徒對聖殿宏偉的驚嘆,主轉而指出末世將臨、聖殿將毀,並勸勉門徒在動盪與逼迫中持守信仰、警醒等候。這一章不單是預言,也是屬靈操練的呼召,召喚門徒在世局震動之際,活出對神國度堅定不移的忠誠。      一、外在榮華終將毀壞(可13:1–2)     門徒驚訝於聖殿的石頭與建築,耶穌卻預言:「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,不被拆毀了。」(可13:2)這提醒門徒,不能將盼望寄託於地上的制度與榮耀,因它們都必朽壞。信仰的根基若建在可見之物,面對震動時終將動搖。門徒要學會定睛在那不能震動的國度。      二、災難與迷惑:時代的試煉(可13:3–13)     耶穌列出未來將發生的各種災難──戰爭、地震、飢荒、逼迫,並多次提到「有人冒我的名來」,警告信徒勿受迷惑。這不是製造恐慌,而是為了堅固門徒的心。真正的門徒,在災難中不是倉皇失措,而是堅忍到底(可13:13)。主呼召我們不僅認識末世的徵兆,更要預備好在其中持守真道,不隨從虛假教訓。      三、可憎之物與逃避的呼召(可13:14–23)     當「那行毀壞可憎的」站在不當站之地,將有大災難臨到。耶穌勸人逃到山上,不要回頭取物。這段經文具有歷史與末世的雙重意義:一方面預言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毀,一方面預示將來更大的審判臨到時,人要立即順服行動。門徒若真警醒,就當隨時預備自己,對神的話迅速回應,不戀世俗。     四、主的再來與時代的轉折(可13:24–27)     在大災難之後,天體震動,人子將帶著大能力與榮耀駕雲降臨。選民將從四方被招聚,這是末後的得贖與重聚。門徒所等候的,不是地上暫時的平安,而是主再來的榮耀。這盼望不是消極逃避現實,而是激發我們更殷勤地活出信仰,因知道主快來,我們所作的工在主裡不是徒然。      五、無人知曉的時辰,持續警醒的生活(可13:28–37)     耶穌以無花果樹作比喻,指出門徒可藉徵兆辨識時代,卻無人知曉那日那時。祂三次強調:「你們要警醒!」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二章

圖片
     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二章延續前章的張力,耶穌面對來自宗教領袖的連番試探與挑戰,卻在其中顯出天國真理的權威與智慧。這一章不僅揭露假冒為善者的虛偽,更清楚描繪出門徒應持守的信仰核心──對神的完全愛與對人的真誠愛。   一、園戶的比喻:拒絕彌賽亞的警告(可12:1–12)     耶穌講述惡園戶的比喻,指出神屢次差遣僕人(先知)到以色列民中,卻屢遭拒絕,最終連「愛子」也被殺害。這比喻直指以色列宗教領袖對神救恩計劃的抗拒。對門徒而言,這是警醒──若不回應神的心意,即使身在葡萄園(教會)中,也可能落入被棄絕的結局。神所要的,是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子,認主為主,順服祂的旨意。      二、詭計中的真理:政治與宗教的界線(可12:13–17)     法利賽人與希律黨人設下陷阱,以納稅為議題試探耶穌。耶穌卻回以:「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,神的物當歸給神。」(可12:17)這不只是機智的回應,更指出一個屬靈原則:屬神的人,當在地上盡責,但心與忠誠卻單屬於神。門徒不應被世界制度綁住,卻也不逃避社會責任,乃是在其中持守天國價值。     三、復活的真義:生命的神學重塑(可12:18–27)     撒都該人不信復活,試圖用荒謬情境否定永生之事。耶穌回應他們「不明白聖經,也不曉得神的大能」,強調復活是真實且超越地上關係的屬天生命。門徒若要活在盼望中,必須建立對復活的確信,知道我們所信的神是「活人的神」,而非死人的神。這樣的認識,會改變我們看待今生的方式,並激勵我們活出永恆的眼光。     四、最大的誡命:愛的總綱(可12:28–34)     當一位文士誠心詢問最大的誡命時,耶穌明確回答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意、盡力愛主你的神…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。」(可12:30–31)這不只是命令,更是門徒生命的核心價值。一切律法與行為,若無愛為根基,都失去意義。真正的門徒,會以愛神為起點,並流露出愛人的實際行動,這樣的人「離神的國不遠」。     五、虛偽與真誠:敬虔的真相(可12:35–44)     耶穌警戒那些以外貌敬虔為榮的文士,指出他們貪圖尊榮,卻侵吞寡婦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一章

圖片
 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一章揭開了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高潮段落。從榮耀進城、潔淨聖殿,到無花果樹的枯乾與信心的教導,本章鋪陳出一條屬靈甦醒與對齊神心意的道路,對門徒而言,是呼召、是警戒,也是信心的操練。      一、榮耀與誤解:進城中的王(可11:1–11)     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,應驗了撒迦利亞的預言(亞9:9)。眾人歡呼「和散那」,以棕枝鋪道迎接彌賽亞。然而,他們所期待的,是一位政治性的拯救者,而非背十架的救主。這一幕不僅彰顯耶穌的王權,也映照人心對神旨意的誤解。屬靈的眼睛若不被開啟,即使見到榮耀,也無法認出真王。     二、潔淨與審判:聖殿中的怒火(可11:15–19)     耶穌進入聖殿,看見買賣與混亂,便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,斥責他們將禱告的殿變為賊窩。這不是一時的情緒爆發,而是對整個宗教體系的審判。屬靈的敬虔若失去內在真誠,只剩儀式與利益的交換,就必被主潔淨。對門徒而言,這是一個深刻的提醒:我們的敬拜是否仍以神為中心,還是早已偏離?     三、信心與權柄:無花果樹的啟示(可11:12–14, 20–26)     無花果樹葉茂卻無果,象徵外表敬虔卻無屬靈實質的生命。耶穌咒詛它,第二日果然枯乾,引出祂對門徒的教導:「你們若信…所祈求的,就必得著。」(可11:24)信心不是樂觀的期待,而是堅定信靠神話語與權柄的回應。真正的門徒生命,應當結出合神心意的果子,並憑信心與禱告活出神國的權能。      四、權柄與回應:質問中的洞察(可11:27–33)     宗教領袖質問耶穌行事的權柄,耶穌反問約翰的洗禮是否出於神,令他們啞口無言。這不僅是智慧的回應,更揭露人若不願面對真理,就無法辨認神所設立的權柄。門徒當學習分辨屬靈權柄的來源,也當警醒自己是否存著柔軟的心,隨時準備順服神的帶領。     門徒的屬靈對齊     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一章,是門徒操練信心與認識主心意的關鍵篇章。耶穌的行動打破人對宗教的表象依賴,呼召人回到信心與真敬拜的根基上。今天的信徒,若願跟隨主的腳蹤,就當省察自己的信仰是否只停留在外表,是否在聖殿中仍存買賣的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章

圖片
     《馬可福音》第十章記錄耶穌邁向耶路撒冷受難之路前的教導與行動。章中涵蓋對婚姻的教導、對兒童的接納、對財主的挑戰,以及門徒關於地位的爭論與耶穌的回應。這一章結構分明,主題集中,持續強調門徒生命的倒空與更新,並以耶利哥的神蹟收尾,象徵屬靈眼光的重得。本章呼籲信徒進入神國,要捨己、信靠、服事,走一條與世界相反的道路。本文從三個層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一、進入神國,需從自我轉向信靠(可10:1–31)     耶穌首先在婚姻議題上糾正法利賽人對摩西律法的曲解。祂回到起初的創造次序,強調:「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。」(可10:9)耶穌點出離婚之所以出現,是因人「心硬」(可10:5)。祂恢復婚姻的神聖本質,表明神國的倫理標準高於人情與文化。     緊接著,耶穌接納小孩子,說:「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,不要禁止他們;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。」(可10:14)小孩子象徵謙卑、單純、依靠,是進入神國所當有的態度。     接下來,一位有錢的少年人來尋求永生之道,但因不願捨棄財物而憂愁離去(可10:22)。耶穌感歎:「財主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!」(可10:23)但也指出:「在人是不能,在神卻不然,因為在神凡事都能。」(可10:27)     這些事件構成一個完整主題:進入神的國,不靠宗教條文、外在成就或財富地位,而是出於一顆願意順服、完全信靠神的心。神國之門向謙卑者敞開,卻對自義者緊閉。     二、跟從主的路,是捨己與服事(可10:32–45)     當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的受難與復活(可10:33–34),門徒卻仍未明白祂的國度性質。雅各與約翰私下求耶穌在榮耀裡賜他們左右的位子(可10:37),顯示他們仍以權勢觀念理解彌賽亞的使命。     耶穌嚴正指出:「你們中間誰願為大,就必作你們的用人。」(可10:43)祂更以自己的榜樣說明:「因為人子來,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並且要捨命,作多人的贖價。」(可10:45)     耶穌在此揭示神國領袖的本質:不是掌控、爭權,而是謙卑、犧牲。真正的偉大不是坐高位,而是為眾人擺上。門徒若要在國度中為大,就要在地上甘作...

讀經筆記、《馬可福音》第九章

圖片
 《馬可福音》第九章延續第八章的主題,主耶穌啟示受苦的命定後,即在變像山上顯現榮耀,進一步向門徒揭示祂的身份與使命。整章記錄耶穌的變像、下山後醫治被鬼附的孩子、再度預言受難,並且教導門徒關於真正偉大的定義、處世的謙卑,以及聖潔的實踐。本章內容層層遞進,幫助信徒明白:從榮耀到十架,是門徒必經的屬靈之路。     一、在榮耀中確認耶穌的身份(可9:1–13)     耶穌在第九章初宣告:「在這裡站著的人,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,必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。」(可9:1)隨即發生變像事件。耶穌帶彼得、雅各、約翰上高山,在門徒面前變了形像,衣服放光,有摩西與以利亞顯現(可9:2–4),象徵律法與先知與彌賽亞的合一。     彼得提議搭棚為他們三人,顯示他仍未理解事件屬靈的深意(可9:5)。其後有雲彩遮蓋他們,並有聲音說:「這是我的愛子,你們要聽他。」(可9:7)這與耶穌受洗時的天聲呼應,再次確認耶穌的神子身份。     此段啟示信徒:信仰的根基在於對基督真實身份的認識。即使曾經歷屬靈高峰,也不可停留在榮耀經驗中,而要「聽從祂」,進入順服的生命實踐。     二、在失敗中學習倚靠神的大能(可9:14–29)     下山後,耶穌見門徒與眾人爭論。原來門徒無法醫治一位被鬼附的孩子,父親因而求助於主(可9:17–18)。耶穌責備不信的世代,並問孩子父親是否信(可9:19、23),那人回答:「我信!但我信不足,求主幫助。」(可9:24)     耶穌隨即斥責污鬼,使孩子得醫治(可9:25–27)。事後門徒私下問原因,主回答:「非用禱告,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。」(可9:29)     此段教導信徒:屬靈的權柄並非憑過去經驗,而是建立在持續的信心與禱告生活中。門徒雖隨主同行,卻因依靠自己而失效。屬靈的爭戰須倚靠神的能力,而非人的技巧。     三、在道路中理解十架使命(可9:30–37)     耶穌再度預言受難與復活(可9:31),但門徒仍不明白,也不敢問祂(可9:32)。之後,他們在路上爭論誰為大(可9:34),顯示他們的心思尚未對齊主的心意。     耶穌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八章

圖片
   《馬可福音》第八章是一個關鍵轉折點,標誌著耶穌從加利利的服事進入向門徒啟示其受難的階段。本章結合神蹟、教導、對話與預言,內容豐富,鋪陳出門徒信仰的成長曲線,也突顯人對屬靈真理的遲鈍與主耶穌的耐心引導。本文從三個主軸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 一、看見神蹟,卻未得啟明(可8:1–26)      本章開頭記錄耶穌憐憫飢餓的群眾,行「七個餅」的神蹟,使四千人得飽(可8:1–9)。這與先前「五餅二魚」的神蹟相呼應,再次顯明耶穌不僅關心靈魂,也顧念人身體的需要。     然而,法利賽人卻硬心求「從天上來的神蹟」(可8:11),試探耶穌。主深感嘆息,拒絕他們的要求,並與門徒同船離開,警戒他們要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(可8:15)。     門徒對這話卻不明白,以為耶穌是責備他們忘了帶餅(可8:16)。耶穌質問:「你們還不省悟、還不明白麼?」(可8:17)顯示他們雖看見神蹟,卻未真正明白其屬靈含義。     接著,耶穌在伯賽大治好一位瞎子(可8:22–26),這是馬可福音中唯一記載耶穌分兩階段完成的神蹟,象徵門徒對屬靈真理的認識也需漸進——從模糊到清楚。     此段提醒信徒:僅有神蹟經歷不足以建立堅固的信仰,真正的認識需要心眼的開啟。信徒當求主幫助我們不僅看見祂的作為,更能明白祂的心意。      二、明認基督,卻誤解使命(可8:27–33)     耶穌帶門徒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,問他們說:「人說我是誰?」(可8:27)彼得回答:「你是基督。」(可8:29)這是門徒對耶穌身份最清晰的宣認,標誌著信仰理解的重要突破。     然而,當耶穌開始啟示自己將受苦、被殺並三日復活時,彼得卻拉住祂責備祂(可8:32)。耶穌隨即責斥彼得:「撒但,退我後邊去吧!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,只體貼人的意思。」(可8:33)     這段突顯門徒雖認耶穌為彌賽亞,卻仍按世俗王權觀念期待祂掌權得勝,未能領會十架的真義。耶穌的責備顯示,若拒絕十字架的道路,就是抵擋神旨意的思維。     我們對基督的認識不可只停留在頭腦的認同,更要接納祂的方式與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七章

圖片
  《馬可福音》第七章記錄主耶穌與法利賽人及文士的對話,揭示宗教形式與屬靈實質之間的衝突。本章不僅指出人的傳統與神誡命的張力,更揭開人心敗壞的根源,並展現耶穌對外邦人的憐憫與醫治。整章由三個段落構成,逐層深入,呼喚信徒回歸信仰的核心——真誠的心與順服的靈。     一、人的遺傳與神的誡命(可7:1–13)     章首,法利賽人與幾個文士因看見門徒「用俗手,就是沒有洗的手吃飯」(可7:2),便質問耶穌為何不遵守古人的遺傳。耶穌回應說:「你們是將人的遺傳當作道理教導人;卻離棄了神的誡命。」(可7:7–8)     這段揭示一個核心問題:宗教傳統若取代神的話語,就會成為虛假的敬拜。法利賽人表面敬虔,實則遠離神心意。特別是在「供奉」(Corban)之例中,他們以宗教名義推諉孝道,違背神明確的誡命(可7:10–13)。     對信徒而言,這是嚴肅的提醒:敬虔不能只停留在形式與規條上。若失去對神話語的順服,即便外在敬拜再周全,也不蒙神悅納。信仰應回歸神啟示的中心,不可被人的習俗與制度所取代。     二、污穢從內而出(可7:14–23)     耶穌接著教導群眾:「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,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。」(可7:15)這一真理打破猶太人根深蒂固的潔淨觀念,指出罪的根源不在於儀式的遵守,而在於內心的敗壞。     耶穌進一步解釋:「從人裡面,就是從人心裡,發出惡念、苟合、兇殺、姦淫……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的,且能污穢人。」(可7:21–23)     這段信息針對人的核心問題——心的敗壞。罪不只是行為的偏差,更是心思意念的腐敗。人若不悔改,即使外表遵行律法,也無法得潔淨。     信徒當深思:神所看重的,是清潔的心與正直的靈。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行為的矯正,更是生命的更新。真潔淨的根基,是讓聖靈光照內心,承認自己的敗壞,讓基督在我們裡面居首位。     三、信心跨越邊界(可7:24–37)     章末記錄兩個神蹟:耶穌醫治腓尼基婦人女兒的污鬼,以及開通一位耳聾舌結之人的聽語功能。這兩件事發生在外邦地,顯明福音對所有人開放的真理。 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六章

圖片
    《馬可福音》第六章是一章極具張力的記錄:耶穌在拿撒勒受拒、差遣門徒、施行神蹟、憐憫群眾、平靜門徒的恐懼,也描述施洗約翰殉道的事。這些事件交織出一幅屬靈圖像:神國的真工常伴隨誤解、拒絕與逼迫,但主的恩典與能力從不間斷。本文將從三個層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  一、先知在本地不被尊敬(可6:1–6)     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拿撒勒,在會堂教導時,眾人驚訝於祂的智慧與能力,但也因祂的平凡背景而輕視祂:「這不是那木匠嗎?……祂的弟兄姊妹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?」(可6:3)他們因成見而不信,耶穌因此「就希奇他們不信的心」(可6:6),也不多行異能。     這段揭示:信心與神作為的彰顯息息相關。人若用成見限制神,就難以經歷祂的恩典。耶穌並非缺乏能力,而是尊重人的自由選擇,祂不強行進入一顆拒絕的心。信徒當警醒,切勿因熟悉而輕忽神的作為。信仰不應被人情、背景或理性綁住,而要用敬畏與敞開的心來回應神的話語。      二、差遣門徒與宣教的挑戰(可6:7–13)     耶穌差遣十二門徒兩個兩個出去,賦予他們權柄,吩咐他們簡單出行、專注宣講,並提醒:「無論何處,不接待你們……就離開那裡,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,對他們作見證。」(可6:11)     這是一段訓練門徒實踐信心與順服的過程。他們不倚靠物質、靠勢力,只倚靠主所賜的權柄與信息。宣教之路從來不易,會有接受,也會有拒絕。但耶穌的教導很清楚:結果交託主,責任在於忠心。今日信徒也蒙召在世上作主的見證。我們不能期待普世接受,但應持守忠心,無懼人的反應,只問是否忠於所託。      三、從逼迫到神蹟,主的憐憫不止息(可6:14–56)     中段記載施洗約翰因責備希律王而被囚,後來慘遭殺害(可6:17–29)。在這之後,耶穌顧念門徒的疲乏,帶他們往曠野安歇,但群眾仍追隨祂,耶穌「看見許多人,就憐憫他們,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」(可6:34)。祂不僅教導他們,更以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(可6:30–44),之後又在風浪中行走於海上,安慰門徒:「是我,不要怕!」(可6:50)     這些事件展現三重真理: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五章

圖片
   《馬可福音》第五章記錄了三個強烈對比、卻同樣展現基督權能與憐憫的神蹟:醫治格拉森被鬼附的人、醫治患血漏的婦人、並使睚魯的女兒從死裡復活。這三件事雖然背景不同,但皆指出一個核心真理——耶穌是掌管靈界、肉體與死亡的主,信心是得著拯救與醫治的關鍵。本文從三個層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 一、主勝過污鬼的權能(可5:1–20)     耶穌來到格拉森地,遇見一個被污鬼附著的人,住在墳塋中,無人能捆住他(可5:3–4)。污鬼自稱「群」(Legion),表示人數極多,控制這人身心,使他喪失尊嚴與理智。耶穌命令污鬼離開,准它們進入豬群,豬隨即投海而死。人們驚懼,懇求耶穌離開。那曾被鬼附之人則求與耶穌同在,耶穌卻吩咐他回家傳講主為他所行的大事(可5:19–20)。     這段顯示主耶穌對屬靈勢力有絕對權柄。即使最被社會排斥、被黑暗勢力壓制的人,當主出聲,一切枷鎖必斷。信徒當認識,沒有任何權勢能勝過基督;我們得釋放,不是為了隱退,而是為主作見證,叫人因我們的改變而認識救主。     二、信心使人得痊癒(可5:21–34)     接著記錄一位患血漏十二年的婦人,她在人群中悄悄摸耶穌的衣裳邊,心裡相信只要一摸,就必痊癒。結果血漏即止。耶穌察覺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,詢問是誰摸祂,婦人戰兢地承認。耶穌對她說:「女兒,你的信救了你,平平安安地回去吧!」(可5:34)     這段凸顯信心與接觸主之間的關係。這婦人不是觸摸衣物,而是憑信心觸摸主自己。她的信心雖微弱,但具行動力。耶穌公開她的醫治,不是要羞辱她,而是要恢復她的身份與尊嚴——從邊緣人變為「女兒」。     信徒無論在何等軟弱中,都能靠著信心來到主前。耶穌不是冷漠的醫治者,而是認識、回應每一個信心的主宰。     三、主是生命的主宰(可5:35–43)     當耶穌正與婦人交談時,有人來報告睚魯說:「你女兒死了,何必還勞動夫子呢?」耶穌卻說:「不要怕,只要信!」(可5:36)耶穌來到睚魯家,對眾人哭泣喧嚷不以為意,只帶幾位門徒與孩子父母入內,宣告:「閨女,我吩咐你起來!」(可5:41)閨女立即起來行走。   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四章

圖片
    《馬可福音》第四章收錄耶穌多個有關神國的比喻,其中以撒種的比喻為首,其後還包括燈台、種子與芥菜種的比喻,以及平靜風浪的神蹟。這一章不僅揭示神國進展的屬靈法則,也凸顯信心與領受的關鍵,呼籲門徒在聆聽真道時要用心領會,在風浪試煉中持守信心。本文將從三方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    一、撒種比喻與領受之心(可4:1–20)     耶穌以撒種的比喻說明神的道如何在人心中產生不同結果。種子代表神的道,落在四種土地上:路旁、石頭地、荊棘裡和好土,象徵聽道者的心態與回應(可4:14–20)。其中,只有落在好土的種子,才能生長結實,「有三十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一百倍的」(可4:20)。     耶穌強調: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!」(可4:9)提醒我們聽道不只是形式,而是要用心領受、深思明白。屬靈生命是否茁壯,關鍵在於我們對神話語的態度。人若心地剛硬、信仰膚淺、或被世俗纏累,就無法結出屬靈的果子。信徒應當常省察自己的心田,除去冷淡、懶惰與貪婪的荊棘,使神的道在生命中深根、發芽、成長,活出實際的信仰見證。      二、神國的進展與信心的態度(可4:21–34)     接續的幾個比喻(燈台、種子與芥菜種)展現神國進展的特性。燈不能放在斗底下,而是要放在燈臺上,表示真理必然顯明(可4:21–22);種子自己發長,顯示神的國不是人手所成,而是神親自動工(可4:26–29);芥菜種雖小,卻長成大樹,象徵神國從微小起點逐漸擴展(可4:30–32)。     這些比喻告訴我們,神的作為雖常在人看來微小、隱密,但終必成就偉大的計畫。我們不能單憑眼見判斷屬靈工作的果效,而應以信心與耐心,參與神國的建造,並相信神會按祂的時機使種子發芽、成長。信徒要忠心地活出福音,無論看似多麼微不足道,神都能使用,讓祂的國度擴展在地上。      三、平靜風浪與信心的試煉(可4:35–41)     當天傍晚,耶穌吩咐門徒渡海至對岸,途中起了暴風,波浪打入船內,門徒驚慌呼喊:「夫子!我們喪命,你不顧嗎?」(可4:38)耶穌醒來,斥責風海,風浪即止,轉而責問門徒:「為甚麼膽怯?你們還沒有信心嗎?」(可4: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三章

圖片
   《馬可福音》第三章呈現耶穌在日益加深敵意的環境中,仍然堅持傳道、醫治、並設立門徒,揭示祂的使命、智慧與堅定。這一章也展示了人對福音的兩極反應:一方面是信靠與跟隨,另一方面則是拒絕與敵對。信徒可從中認識在屬靈爭戰中的呼召與定位。      一、堅守憐憫勝於形式(可3:1–6)     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一個手枯乾的人,祂察覺眾人窺探是否要控告祂,便反問:「在安息日行善行惡,救命害命,那樣是可以的呢?」(可3:4)眾人不語,祂憤怒憂愁地看他們,就醫好了那人。     耶穌以行動指出,律法若失去憐憫的精神,便成為壓迫人的工具。屬靈上,信徒當看重神的心意過於人的傳統與制度,勇敢地在愛中實踐信仰,即便面對壓力與誤解,也不妥協於形式主義。     二、群眾與跟隨者的區別(可3:7–12)     耶穌的名聲傳開,許多人從各地前來跟隨,甚至擠迫祂,以致祂吩咐門徒準備小船(可3:9)。祂治病趕鬼,連污鬼也俯伏呼叫:「你是神的兒子。」(可3:11)     然而,這樣的跟隨多出於需求與好奇,並非真認識祂。屬靈意義上,信徒要分辨:我們是因為愛主、順服主而跟隨,還是僅為得益處?主呼召我們不只是觀眾,而是委身的門徒。      三、設立門徒與事奉的核心(可3:13–19)     耶穌上山隨自己的意思呼召人來,設立十二個使徒,「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,也要差他們去傳道,並給他們權柄趕鬼。」(可3:14–15)     這揭示門徒生命的三個核心:與主同在、被主差遣、承擔權柄。信徒的事奉從親密與主的關係開始,經歷裝備與差遣,並在屬靈權柄中完成使命。這是每一位基督徒的生命模式。      四、誤解與堅持真道(可3:20–30)     耶穌的家人以為祂癲狂,文士則誣指祂靠鬼王趕鬼(可3:21–22)。耶穌指出:「撒但若自相攻打,就不能站立。」(可3:26),並嚴正宣告褻瀆聖靈永不得赦免(可3:29)。     在屬靈爭戰中,耶穌堅定地指出敵對福音的嚴重性。信徒要警醒,不可輕忽神的作為,也要明白:當人拒絕聖靈的感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二章

圖片
  《馬可福音》第二章延續了耶穌服事的步伐,集中顯明祂赦罪的權柄、對人靈性的關懷,以及對宗教傳統的挑戰。本章呈現出幾次關鍵事件,讓我們從中明白主耶穌如何超越律法,揭示神國的真義,並呼召人進入真實與更新的生命。      一、赦罪與醫治的權柄(可2:1–12)     當四個人抬著癱子來見耶穌,因人多無法進入,只好拆屋頂把癱子縋下,耶穌見他們的信心,就對癱子說:「小子,你的罪赦了。」(可2:5)這話激起文士心中的質疑,因為只有神能赦罪。然而耶穌為證明自己有赦罪的權柄,當場醫好癱子,使他起身行走。     此段經文強調耶穌所關心的不僅是人的肉體病痛,更在意人內心的罪與靈魂的需要。信徒當學習將人帶到主面前,不只為解決困難,更為其得著真實的赦免與更新。     二、呼召罪人與醫治靈魂(可2:13–17)     耶穌呼召利未(馬太)這位稅吏,並與許多稅吏和罪人同席吃飯,引起法利賽人的非議。耶穌回應說:「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著;我來本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。」(可2:17)     這段話揭示福音的核心:神的恩典不是為自以為義的人預備,而是為那些知道自己需要神的人而來。信徒當謙卑自省,也當學習耶穌的心腸,不拒絕罪人,反倒憐憫他們、引領他們回轉歸主。      三、新酒與新皮袋(可2:18–22)     當有人問及為何耶穌的門徒不禁食,耶穌以新郎與賓客、新布補舊衣、新酒裝新皮袋的比喻回應。他指出,祂來是帶來新的生命與真理,不是為了修補舊有體制。     屬靈意義上,信仰不只是外表行為的改進,而是從內而外的革新。神國的福音需要一顆柔軟、可更新的心。信徒要預備自己成為新的皮袋,願意順服聖靈的引導,承載主所賜的新生命。     四、安息日的主(可2:23–28)     門徒在安息日掐麥穗吃,引來法利賽人的指責,耶穌回應他們說:「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,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。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。」(可2:27–28)     這段話顛覆當時人對律法的僵化理解,提醒信徒,律法的本意是為了人的益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一章

圖片
  《馬可福音》以簡潔有力的筆觸揭開耶穌服事的序幕,第一章內容涵蓋祂的預備、呼召、教導、醫治與趕鬼,展示出基督服事的權柄與迫切性。此章不僅是歷史記述,更蘊含豐富的屬靈教訓,對今日信徒有重要的提醒與激勵。   一、神子降臨與悔改的呼召(可1:1–15)   馬可開宗明義宣告:「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。」(可1:1)這表明耶穌的身分與使命不只是人間教師,而是神所差遣的救主。施洗約翰在曠野呼喊:「你們當悔改,赦罪的洗禮要受。」(可1:4)為主預備道路。    耶穌接受洗禮後,天開了,聖靈彷彿鴿子降在祂身上,並有聲音從天上來說:「你是我的愛子,我喜悅你。」(可1:11)這段經文顯明三一神在救恩歷史中的同工,也為耶穌的身份作見證。     耶穌初登場便宣告:「日期滿了,神的國近了。你們當悔改,信福音!」(可1:15)提醒信徒,回轉與信靠是進入神國的必要門檻。這呼召今日依然有效,信徒當每日自省、悔改,重新立定信靠基督的心志。     二、呼召門徒與生命的轉向(可1:16–20)     耶穌行走加利利海邊,呼召彼得、安得烈、雅各與約翰,這些漁夫立刻捨網跟從祂(可1:18, 20)。主的呼召充滿權柄,門徒的回應則顯出順服與決斷。     屬靈意義上,跟隨主意味著放下舊有的依靠與目標,轉向一個全新且順服的生命方向。信徒也被召成為得人的漁夫,要以基督為中心,活出有使命感的生活。     三、權柄彰顯與神國實踐(可1:21–34)     耶穌進入會堂教導人,眾人驚訝祂的教訓,因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(可1:22)。祂責備污鬼、醫治病人,眾人驚奇說:「這是什麼事?是個新道理!祂用權柄吩咐污鬼,連污鬼也聽從了祂!」(可1:27)     耶穌的作為表明祂不只是口頭宣講神國,而是以行動顯明神國的實在與能力。這對今日信徒而言,是一個挑戰:我們是否願意讓神的權柄在我們生命中掌權,並成為神國實踐的見證?     四、安靜禱告與持續使命(可1:35–45)    面對日益擴大的群眾與需求,耶穌清晨起來,到曠野安靜禱告(可1:35)。這表明祂事奉的能力來自與父神的連結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