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七章

  《馬可福音》第七章記錄主耶穌與法利賽人及文士的對話,揭示宗教形式與屬靈實質之間的衝突。本章不僅指出人的傳統與神誡命的張力,更揭開人心敗壞的根源,並展現耶穌對外邦人的憐憫與醫治。整章由三個段落構成,逐層深入,呼喚信徒回歸信仰的核心——真誠的心與順服的靈。

    一、人的遺傳與神的誡命(可7:1–13)

    章首,法利賽人與幾個文士因看見門徒「用俗手,就是沒有洗的手吃飯」(可7:2),便質問耶穌為何不遵守古人的遺傳。耶穌回應說:「你們是將人的遺傳當作道理教導人;卻離棄了神的誡命。」(可7:7–8)

    這段揭示一個核心問題:宗教傳統若取代神的話語,就會成為虛假的敬拜。法利賽人表面敬虔,實則遠離神心意。特別是在「供奉」(Corban)之例中,他們以宗教名義推諉孝道,違背神明確的誡命(可7:10–13)。

    對信徒而言,這是嚴肅的提醒:敬虔不能只停留在形式與規條上。若失去對神話語的順服,即便外在敬拜再周全,也不蒙神悅納。信仰應回歸神啟示的中心,不可被人的習俗與制度所取代。

    二、污穢從內而出(可7:14–23)

    耶穌接著教導群眾:「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,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。」(可7:15)這一真理打破猶太人根深蒂固的潔淨觀念,指出罪的根源不在於儀式的遵守,而在於內心的敗壞。

    耶穌進一步解釋:「從人裡面,就是從人心裡,發出惡念、苟合、兇殺、姦淫……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的,且能污穢人。」(可7:21–23)

    這段信息針對人的核心問題——心的敗壞。罪不只是行為的偏差,更是心思意念的腐敗。人若不悔改,即使外表遵行律法,也無法得潔淨。

    信徒當深思:神所看重的,是清潔的心與正直的靈。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行為的矯正,更是生命的更新。真潔淨的根基,是讓聖靈光照內心,承認自己的敗壞,讓基督在我們裡面居首位。

    三、信心跨越邊界(可7:24–37)

    章末記錄兩個神蹟:耶穌醫治腓尼基婦人女兒的污鬼,以及開通一位耳聾舌結之人的聽語功能。這兩件事發生在外邦地,顯明福音對所有人開放的真理。

     當腓尼基婦人求耶穌醫治其女時,耶穌說:「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。」(可7:27)她卻以信心回應:「主啊,不錯;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們的碎渣兒。」(可7:28)她不以身分自卑,也不因被拒絕而退縮,反而抓住神的憐憫不放。

    這樣的信心蒙主稱許,女兒即時痊癒。接著,耶穌又治好耳聾舌結之人(可7:31–35),並吩咐眾人不要宣揚,卻仍引發人驚奇。

    這提醒信徒:神的恩典超越文化與血統的界限。祂垂聽謙卑尋求者的禱告,也在人看為卑微之處彰顯榮耀。信心不是出於條件,而是出於信靠。只要憑著信心來到主前,就必得著祂的幫助與醫治。

    《馬可福音》第七章從猶太宗教傳統的批判開始,逐步轉向內心潔淨的教導,再進入信心與醫治的彰顯。整章呈現一個強烈信息:真正的屬靈生命不在於外在表現,而在於對神真實的信靠與順服。

    願我們不陷於形式的敬虔,而是在心靈與誠實中敬拜神;不只求外在的潔淨,更渴望裡面的更新;不因身分限制神的作為,而憑信心接受祂的救恩。主看重的,不是手是否洗淨,而是心是否向祂敞開。願我們真實地回應這位察驗人心、醫治靈魂的主。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在平凡中遇見神——讀《勞倫斯屬靈格言》的靈命反思

曠野活泉|《Killing Jesus》(2015):人性的救主與歷史的十字路口

信仰影視|《戰爭房間》觀後省思:關於禱告與屬靈爭戰的省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