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經筆記、《馬可福音》第九章

 《馬可福音》第九章延續第八章的主題,主耶穌啟示受苦的命定後,即在變像山上顯現榮耀,進一步向門徒揭示祂的身份與使命。整章記錄耶穌的變像、下山後醫治被鬼附的孩子、再度預言受難,並且教導門徒關於真正偉大的定義、處世的謙卑,以及聖潔的實踐。本章內容層層遞進,幫助信徒明白:從榮耀到十架,是門徒必經的屬靈之路。

    一、在榮耀中確認耶穌的身份(可9:1–13)

    耶穌在第九章初宣告:「在這裡站著的人,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,必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。」(可9:1)隨即發生變像事件。耶穌帶彼得、雅各、約翰上高山,在門徒面前變了形像,衣服放光,有摩西與以利亞顯現(可9:2–4),象徵律法與先知與彌賽亞的合一。

    彼得提議搭棚為他們三人,顯示他仍未理解事件屬靈的深意(可9:5)。其後有雲彩遮蓋他們,並有聲音說:「這是我的愛子,你們要聽他。」(可9:7)這與耶穌受洗時的天聲呼應,再次確認耶穌的神子身份。

    此段啟示信徒:信仰的根基在於對基督真實身份的認識。即使曾經歷屬靈高峰,也不可停留在榮耀經驗中,而要「聽從祂」,進入順服的生命實踐。

    二、在失敗中學習倚靠神的大能(可9:14–29)

    下山後,耶穌見門徒與眾人爭論。原來門徒無法醫治一位被鬼附的孩子,父親因而求助於主(可9:17–18)。耶穌責備不信的世代,並問孩子父親是否信(可9:19、23),那人回答:「我信!但我信不足,求主幫助。」(可9:24)

    耶穌隨即斥責污鬼,使孩子得醫治(可9:25–27)。事後門徒私下問原因,主回答:「非用禱告,這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。」(可9:29)

    此段教導信徒:屬靈的權柄並非憑過去經驗,而是建立在持續的信心與禱告生活中。門徒雖隨主同行,卻因依靠自己而失效。屬靈的爭戰須倚靠神的能力,而非人的技巧。

    三、在道路中理解十架使命(可9:30–37)

    耶穌再度預言受難與復活(可9:31),但門徒仍不明白,也不敢問祂(可9:32)。之後,他們在路上爭論誰為大(可9:34),顯示他們的心思尚未對齊主的心意。

    耶穌坐下,叫門徒來,說:「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,他必作眾人末後的,作眾人的用人。」(可9:35)又以一個孩子為例,教導他們接納卑微之人就是接待基督(可9:36–37)。

    這段強調,主的門徒不當爭位分,而要學服事。偉大在於謙卑,領導在於捨己。十架道路是一條反文化的路,信徒若要榮耀主,必先學習為人僕人的心志。

    四、在彼此中學習寬容與聖潔(可9:38–50)

    約翰提及有人奉耶穌的名趕鬼,他們禁止他,因為「他不跟從我們」(可9:38)。耶穌卻教導他們要寬容,因為「凡不敵擋我們的,就是幫助我們的」(可9:40)。

    接著,耶穌警告:凡使小子跌倒的,寧可「把大磨石拴在頸項上」沉在海裡(可9:42)。又說,若手、腳、眼叫人跌倒,就當割去或挖出(可9:43–48),比喻對罪的決絕態度。

    最後,耶穌說:「你們裡頭應當有鹽,彼此和睦。」(可9:50)鹽象徵聖潔與持守真理,也代表信徒應有的影響力。

    此段提醒信徒:在團契生活中,不但要彼此寬容,也要彼此警醒。信仰不是容忍罪惡,而是在愛中追求聖潔,在真理中建立合一。

     榮耀與十架並行,門徒之道不易

    《馬可福音》第九章從變像的榮耀開展,進入門徒的失敗、爭競與主的教導,呈現門徒生命的真實樣貌。信仰不只是高峰的經歷,更在於低谷中的學習與實踐。

    主呼召我們看見祂的榮耀,更呼召我們背起十字架、服事他人、過聖潔的生活。願我們在跟隨基督的道路上,不斷被光照、被潔淨,成為配合祂旨意的器皿。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在平凡中遇見神——讀《勞倫斯屬靈格言》的靈命反思

曠野活泉|《Killing Jesus》(2015):人性的救主與歷史的十字路口

信仰影視|《戰爭房間》觀後省思:關於禱告與屬靈爭戰的省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