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七章

圖片
     本章中,耶穌針對門徒的生活與信仰,提出數項具體教導,包括對罪的警惕、赦免的實踐、信心的本質、事奉的態度,以及對神國來臨的認識。整章信息提醒信徒:真正的信仰不在於表面功績,而是在平凡中活出對神的敬畏與信靠,警醒預備主的再來。      一、對罪的警惕與赦免的實踐(路17:1–4)     耶穌首先警戒說:「半導人跌倒的事是免不了的,但那使人跌倒的人有禍了。」(17:1)這是對信仰群體中帶來絆腳之事的嚴正提醒。特別是使「這小子」跌倒的人(指屬靈幼小者),要承擔重大的責任。     接著,主教導門徒:「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,又七次回轉,說:『我懊悔了』,你總要赦免他。」(17:4)這樣的赦免不在於對方是否完全改變,而是在於信徒是否以神的憐憫之心對待人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在群體中,是使人跌倒的人,還是扶持人的人?我們是否願意一再赦免、包容,即使對方的悔改看來軟弱?信仰的實踐常在於這些「小事」上顯明真實。      二、信心的本質與僕人的心態(路17:5–10)     門徒聽見主對赦免的教訓,便說:「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。」(17:5)耶穌回答:「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……」(17:6)指出信心的關鍵不在於大小,而在於真實信靠的對象。信心不是一種力量,而是一種依靠神的態度。     接著,主用僕人的比喻提醒門徒:「這樣,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,只當說:『我們是無用的僕人,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。』」(17:10)強調事奉神不是為求功勞,而是出於應盡的本分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信心的對象是神,還是自己宗教行為的表現?我們是否以僕人的姿態來事奉神,不求回報,只求忠心?      三、十個痲瘋病人的潔淨與一人的感恩(路17:11–19 )     耶穌醫治了十個痲瘋病人,他們照主的吩咐前去,途中就得潔淨。然而,只有一人回來感謝主,並且這人是撒馬利亞人(17:16)。耶穌問道:「得潔淨的不是十個人嗎?那九個在哪裡呢?」(17:17)     主稱這回來感謝的外邦人是「有信心的人」,並對他說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六章

圖片
    第十六章中,耶穌透過兩個重要比喻──不義管家的比喻與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──教導門徒如何正確看待錢財、永恆與悔改的事。這一章的信息既對門徒發出提醒,也對法利賽人發出警告,指出屬神的人當以永恆為重,忠於所託,並認真對待今生的選擇與後果。     一、不義管家的比喻:用錢財預備將來(路16:1–13)    耶穌講了一個管家浪費主人財物,將被辭退,於是趁著還有權柄時,減免債務為自己鋪路的故事。耶穌並未肯定管家的不義,而是指出:「這世界之子,在世事之上,較比光明之子更聰明。」(16:8)     這比喻的要旨是:信徒也當有智慧地管理錢財,為將來作準備。耶穌說:「要藉著那不義的钱財結交朋友,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,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。」(16:9)這句話指出:財富若用來行善與支持神國的工作,便具有永恆價值。     接著,耶穌強調:「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,在大事上也忠心……你們不能又事奉神,又事奉瑪門。」(16:10–13)財物的處理,是一種信仰的實踐,是對心靈忠誠度的試金石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如何使用神所賜的資源?我們是以永恆的眼光管理財物,還是被財富綁架?我們是否在看似微小的事上忠心可靠?      二、對法利賽人的警告:律法、婚姻與永恆價值(路16:14–18)     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人(16:14),因此耶穌的教訓刺中了他們的內心。祂指出:「你們在人面前自稱為義,你們的心神卻知道。」(16:15)人可以在外表維持虔敬,但神看的是內心。    耶穌並強調律法的有效性與天國的實現(16:16–17),說明祂的教導並非廢棄律法,而是成全其精神,特別在婚姻的聖潔上堅守原則(16:18)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的信仰是否只是在人前建立的表象?在金錢與道德事上,是否忠於神的標準?我們是否仍願意在現代文化中持守聖經的真理?      三、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:今生的選擇,永恆的結果(路16:19–31)     耶穌講了一個財主與乞丐拉撒路的比喻,顛覆了人對祝福與審判的刻板印象。財主在世奢華,卻在陰間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五章

圖片
    在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五章中,耶穌以三個比喻──失羊、失錢與浪子──回應法利賽人對祂接納罪人的質疑。這三個比喻不僅顯明神尋找失喪者的心,也揭示祂對悔改者極大的喜悅。整章的信息強調:神樂意拯救,且主動尋找每一個迷失的人,呼召人悔改歸回。      一、失羊的比喻:牧人的尋找(路15:1–7)     耶穌說:「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,失去一隻,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,去找那失去的羊,直到找着呢?」(15:4)     這比喻突顯神主動尋找失喪者的心意。牧人不滿足於九十九隻未失的羊,而是願意為了一隻迷失的羊而費力尋找。這不是出於義務,而是出於愛。羊無力自救,唯有牧人去尋。     耶穌指出:「我告訴你們,一個罪人悔改,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,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。」(15:7)在神的眼中,每一個悔改的靈魂都極其寶貴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是否看見人的寶貴如同神所看?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的舒適,主動尋找那屬靈上迷失的人?     二、失錢的比喻:婦人的細尋(路15:8–10)     婦人丟失一塊銀錢,點上燈、打掃屋子,細細尋找直到找着(15:8)。銀錢雖小,卻具價值;丟失時無聲無息,尋找時需費心耐性。     這比喻強調:即便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靈魂,在神眼中也值得精心尋回。婦人找着後,邀請鄰舍一同歡喜;正如天使在神面前,也為一個罪人悔改而喜樂(15:10)。     屬靈反思:我們對那些靈命軟弱、遠離主的人,是否仍存耐心尋找的心?是否願意付出時間與精力,只為挽回一人?      三、浪子的比喻:父的等待與歡迎(路15:11–32)     這是本章最長的比喻,描述一位小兒子遠走他鄉揮霍資產,終於悔改歸家,父親奔跑迎接、袒護羞辱、設宴歡慶。比喻中的父親,象徵天父那無條件接納與赦免的愛。     小兒子說:「父親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……」(15:21)這是悔改的真實表現,而父親的回應不是責備,而是擁抱與恢復身分(15:22–24)。     但比喻也提到大兒子的不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四章

圖片
    《路加福音》第十四章中,主耶穌在一次安息日赴宴的場景中,透過醫治、比喻與教訓,向眾人傳達天國的價值觀與門徒的代價。整章內容從外在的社交場面轉向內在的生命更新,從宴席的次序談到屬靈的呼召,從表面接納擴展到對真正跟隨者的嚴格要求。這章不僅是一篇關於謙卑、邀請與呼召的教導,更是關於「誰能作祂門徒」的直接挑戰。     一、安息日醫病──神的憐憫超越人的制度(路14:1–6)    主耶穌被一位法利賽人的首領請去吃飯,眾人窺探祂(路14:1)。當場有一個患水臟病的人,耶穌問:「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?」(路14:3)眾人不語,祂便治好那人並教訓他們:「你們中間誰有驢或牛在井裡,不立時拉它上來呢?」(路14:5)     這段敘述揭示兩個重點:一是主耶穌主動出擊,挑戰當代宗教領袖只重外表遵守律法卻失去憐憫的盲點;二是神對人的關顧不受時間限制,祂願意在人看為「不合規矩」的時刻施行恩典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信仰若僅停留在制度層面,就可能錯失神的作為。耶穌的憐憫彰顯祂對人生命的看重勝於宗教儀式。信徒當學習以神的心為心,看重人、實踐愛,而不是只守規則卻忽略神的本意。      二、筵席上的比喻──謙卑與慷慨的天國文化(路14:7–14)    主耶穌觀察被請的人如何選擇首位,就用比喻說:「你被人請去赴婚姻的筵席,不要坐在首位……你被請的時候,去坐末位。」(路14:8、10)祂結論說:「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,自卑的必升為高。」(路14:11)     接著祂轉向請客的主人說:「你擺設筵席,不要請你的朋友……倒要請那貧窮的、殘疾的、瘸腿的、瞎眼的。」(路14:12–13)     主耶穌所講的,不只是社交禮儀,而是關乎天國文化的本質──謙卑、無條件給予、不圖報答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信仰不是用來建立自我地位的工具,而是彰顯神性格的途徑。謙卑不是低姿態,而是正確認識自己的位置與他人的價值。真正的施與不是交換,而是出於對神恩典的回應。信徒當反省:我們的服事,是為得稱讚還是出於憐憫?我們是否願意向那些「不能報答」的人施恩?      三、大筵席的比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三章

圖片
   本章延續耶穌對門徒與群眾的教導,主題圍繞在「悔改的急迫性」、「生命結果子的責任」、「神國的真義」與「拒絕救恩的哀嘆」。耶穌的語氣嚴厲而迫切,顯示祂對人靈魂的深切關懷。      一、悔改,不是選項,而是唯一的出路(路13:1–5)     有人報告比拉多殺害加利利人的事,耶穌並未就政治議題發表評論,卻藉機指出:「你們若不悔改,都要如此滅亡!」(13:3, 5)     祂又提到西羅亞樓倒塌壓死十八人的事件,強調不是那些人罪大才遭禍,而是警惕所有人都需悔改。這段經文打破了「因果報應論」的迷思,指出世上的災難不是審判的指標,而是恩典的警鐘──提醒人趁還有今日,及早回轉歸向神。     屬靈提醒:面對世間災變與苦難,我們是否只是旁觀評論,還是從中警醒自己?主不是要我們解釋災難,而是要我們悔改歸正。      二、結果子的生命才是真悔改(路13:6–9)     耶穌接著講無花果樹的比喻:樹栽在園中三年不結果,主人要砍掉它,但園丁懇求再留一年,盡力培養,盼望結果。     這比喻顯示神的憐憫與忍耐,也突顯悔改必須具體、可見,不能只停留在言語。神不是冷酷的審判者,而是願意給人機會、給時間,但這「延緩」本身就是恩典,不能濫用。     屬靈提醒:我們的信仰是否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子?對神長久的忍耐,我們是否視為機會還是放縱的理由?      三、神國的來臨,翻轉一切(路13:10–17)     耶穌在安息日治好被鬼附十八年的婦人,結果會堂主管責備祂違反安息日。耶穌嚴正回應,指出即便牲畜也可在安息日解開,何況這位「亞伯拉罕的女兒」被捆綁多年,豈不更當釋放?     這段彰顯神國的真義──不是守律法的形式,而是釋放人的自由。神國的工作是叫人得痊癒、得釋放,是使受壓制的得自由(參4:18)。主在這裡不但醫治身體,也揭露人心的僵硬與假冒。     屬靈提醒:我們是否像會堂主管,只看重形式與規條,卻失去了愛與憐憫?是否看見神國降臨的記號,是生命被更新?     四、神國的發展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二章

圖片
    在面對逼迫、財富誘惑、生命不確定的現實中,耶穌以清晰堅定的語調,教導門徒如何活在神面前。他不是要人逃避世界,而是要人在世界中活出天國子民的樣式,常存敬畏神的心,忠於所託,並為主的再來儆醒預備。      一、信仰生活從內心的誠實開始(路12:1–3)     耶穌對門徒說:「你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,就是假冒為善。」(12:1)信仰若只停留在外表的敬虔,終將被揭露;因「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,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。」(12:2)     這是一記屬靈的警鐘:信仰不能是舞台上的表演,而是內心真實的敬畏與信靠。人在暗中怎樣對神,才是真正的屬靈生命。主所看重的,是「誠實的心」與「無偽的信」。      二、敬畏神,勝過懼怕人(路12:4–12)    耶穌提醒門徒:「不要怕那殺身體、以後不能作什麼的;要怕那殺了以後,又有權柄丟在地獄裡的。」(12:4–5)這裡不是激起恐慌,而是轉換我們的焦點──在人前的壓力,不能凌駕於對神的敬畏。     然而,主也安慰說:「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!」(12:7)敬畏神的人,是神所看顧、聖靈所引導的(12:11–12)。這段經文揭示了信仰的張力與保障:既要清醒地知道神的公義審判,也要深信祂慈愛的眷顧。     屬靈提醒:在信仰考驗中,我們是怕人多於怕神,還是敢於在眾人面前認主?是否堅信自己是神眼中的寶貴,願意為祂作見證?     三、富足與生命:財寶無法保障永生(路12:13–21)    有人求耶穌分家產,耶穌藉此講了「無知財主」的比喻,指出那人積蓄很多,卻不知當夜就要去世(12:20)。主嚴正指出:「凡為自己積財,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,也是這樣。」(12:21)     神不是反對人工作、儲蓄,而是警戒人不要把生命的安全感建立在財富之上。屬神的人要追求「在神面前富足」──即敬虔的品格、對神的信靠,以及對人慷慨的愛。     四、信靠與無憂:天父知道你們所需(路12:22–34)    接著,耶穌鼓勵門徒不要憂慮飲食衣著,因為天父供養麻雀,裝飾百合花,也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一章

圖片
     本章可視為三重呼召:一是呼召人與神建立親密的禱告關係(1–13節);二是呼召人分辨並對抗屬靈敵對勢力(14–28節);三是呼召人除去內心黑暗,讓生命充滿光明(29–54節)。耶穌的言語如同利劍,刺入人心,使人不能再用表面敬虔自慰,而必須在靈裡真誠悔改。      一、主禱文與禱告生活的核心(路11:1–13)     耶穌禱告完畢,有門徒請求祂教導禱告。主並未給出繁複的公式,而是以簡潔有力的「主禱文」指出禱告的方向與精神:     與神的關係:「我們在天上的父」──禱告始於與神的親子關係;對神的尊崇與心意的順服:「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,願祢的國降臨」;日用所需與生命的依賴:「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」;人際和好與靈性保護:「赦免我們的罪」、「不叫我們遇見試探」。     之後,耶穌以朋友求餅的比喻說明:神樂意垂聽、樂意供應,「你們祈求,就給你們;尋找,就尋見;叩門,就給你們開門」(11:9)。更進一步指出,神不只是給物質的應允,祂更樂意把聖靈賞賜給求祂的人(11:13)。     屬靈提醒:禱告不是手段,不是操控神的公式,而是關係的實踐、信心的流露。今天的我們,是否以兒女的心親近神?是否相信天父必供應我們所需,並賜下聖靈引導我們行走前路?     二、分辨爭戰:不能腳踏兩條船(路11:14–28)    耶穌趕出啞巴鬼,眾人驚訝;但有人說祂是靠別西卜行這神蹟。耶穌指出這是對神國的誤判,並且清楚宣示:「凡不與我相合的,就是敵我的;不同我收聚的,就是分散的」(11:23)。     主也用「強壯壯士」與「更壯者」的比喻,說明靈界的實境──人若不讓神掌權,就無法勝過邪惡勢力的轄制。接著祂警戒人不要只注重潔淨的外表,而不讓聖靈內住:「污鬼離了人身……若沒有把主的位置給神,最終情況會更糟」(參11:24–26)。     此外,當有人稱讚耶穌母親時,祂說:「是卻聽了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了!」(11:28)這句話指出:真正的蒙福,不在於外在身份,而在於內裡順服。     屬靈提醒:我們是否仍以為可以同時擁抱世界與信仰?主清楚地說:「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十章

圖片
     第十章承接第九章主耶穌「定意向耶路撒冷去」的決心,延伸出對門徒事奉的具體操練與國度觀的深化。無論是差遣七十人、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,還是馬大與馬利亞的故事,本章皆展現出一個重點:神國不單是傳道、醫病、趕鬼的權能彰顯,更是愛的實踐、生命的轉化,以及與主同在的深度經歷。      一、差遣七十人:國度工人的使命與態度(路10:1–16)     耶穌差遣七十人「兩個兩個地在祂前面,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」(10:1)。這段差遣反映出神國工作的擴展,也顯示出門徒不是單靠熱心,而需具備正確的心態與方法:     他們要為收割禱告(10:2),認清工人的需要乃屬神的感動與差派;他們要如羊進入狼群(10:3),預備面對敵對與拒絕;他們要帶著平安的信息(10:5–6),行動簡潔,不貪圖報酬(10:7),也不被果效左右(10:10–16)。      這是一場屬靈的實習──考驗他們是否單單依靠主,不倚靠方法或資源;是否在成敗中仍堅持傳道的信心與忠誠。     屬靈提醒:今日信徒亦蒙差遣進入不同場域,但我們是否有為工人與禾場禱告?是否甘心成為無名的撒種者?是否願意即使面對冷淡與拒絕,也不退縮於主的差遣?     二、事奉的喜樂與謙卑(路10:17–24)     七十人滿心歡喜回報:「主啊!因祢的名,就是鬼也服了我們!」(10:17)耶穌並不否定他們的權柄經驗,但提醒他們「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,卻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。」(10:20)     主將事奉的焦點由「能力」導回「身分」與「恩典」。真正的喜樂,不是來自於外在果效,而是來自神對我們的接納與記念。我們是蒙神揀選的兒女,是被記名於天國之民。     耶穌隨後歡樂地感謝父神,因為祂將國度的奧祕向「嬰孩」顯明(10:21),再次強調國度不是屬聰明人,乃屬於單純信靠處嬰孩者。     在此提醒我們:服事的動力與喜樂從何而來?是否只為追求果效、經驗與掌聲?或是定睛於天上的記名、父神的喜悅?喜樂若建立於神的恩典,就不會因環境變遷而動搖。     三、好撒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九章

圖片
    《路加福音》第九章是門徒訓練的一大轉捩點。從前章中對「聽道」與「信心」的基本塑造,進一步邁入「差遣」與「自我否定」的操練。本章內容極為豐富,包括差遣十二使徒、五餅二魚的神蹟、彼得認耶穌為基督、耶穌預言受難、登山變像,以及門徒在日常服事中的失誤與教訓。這些事件猶如一系列屬靈功課,鋪陳出一條從初信者邁向成熟工人的屬靈道路。     一、差遣與供應:受差的信心操練(路9:1–6)     耶穌召聚十二門徒,賜給他們權柄與能力,差遣他們去傳道與醫病,並囑咐他們「路上什麼也不要帶」(9:3)。這段經文揭示主對門徒的信任,以及對他們信心的操練。     這是一種「在缺乏中倚靠主」的學習。當人手無寸鐵、身無長物,才能真實經歷神的供應與帶領。     屬靈提醒:傳道之人若倚賴自身資源與籌算,往往失卻對神的依靠。主差我們出去,不是先給我們完全的保障,而是給我們一顆信靠祂權能的心。      二、五餅二魚:破碎與分享的神蹟(路9:10–17)    耶穌面對五千人飢餓的需要,吩咐門徒說:「你們給他們吃吧!」(9:13)門徒以為自己資源不足,但耶穌卻以五餅二魚餵飽群眾。     這神蹟不僅彰顯神蹟能力,更是對門徒的一場操練。他們需學會將微小交託主手,由主祝謝、掰開、分給人,成為眾人飽足的管道。     屬靈提醒:我們的事奉若僅看「自己有多少」,就永遠無法回應需要。惟有交出所有,讓主掰開、使用,微小的也可成為豐盛。     三、基督與十字架:認信與捨己(路9:18–27)     耶穌問門徒:「你們說我是誰?」彼得回答:「是神所立的基督。」(9:20)這是彼得屬靈悟性的高峰,但緊接著,耶穌就預言自己將受苦、被殺並復活(9:22),並教導門徒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(9:23)      這段經文標誌著門徒從認識耶穌是「誰」,進入到理解「跟隨耶穌是什麼」的關鍵轉折。這不是跟隨榮耀的君王,而是走十字架的道路。     屬靈提醒:我們認信耶穌為主,是否也預備好走十字架的路?真正的...

讀經筆記|《路加福音》第八章

圖片
  《路加福音》第七章呈現出幾段具深層屬靈意涵的敘述:外邦百夫長的信心、拿因城寡婦的痛苦與復活之喜、施洗約翰的疑問與回應,以及一位罪人的愛與赦免。每一事件看似個別,實則貫穿一條主軸:耶穌是那位掌生命主權、識人心意、並樂意施恩給信靠之人的主。本文依章節次序,分四段論述其屬靈意義:     一、百夫長的信心與耶穌的肯定(路7:1–10)    一位外邦的羅馬百夫長,為僕人求醫,不僅未要求耶穌親自臨門,反而說:「只要你說一句話,我的僕人就必好了。」(7:7)他自認不配,卻顯出極大的信心。耶穌讚歎道:「這麼大的信心,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見過。」(7:9)     這段敘事強調:真正的信心不是外在的宗教背景,也不是與主肉身距離的遠近,而是出於對主權能的認識與順服。百夫長以一位軍官的經驗類比耶穌的話語權柄,這一信仰的直覺與邏輯,反倒比許多猶太人更真誠。      屬靈提醒在於:我們是否仍以身分、背景、表現作為蒙恩的條件?主看重的是全然的信靠,哪怕我們自認「不配」,祂仍願應允信心的呼求。     二、拿因城寡婦與主的憐憫(路7:11–17)     耶穌進入拿因城時,遇見一位送葬的隊伍,喪子寡婦極為哀傷。耶穌未被請求,卻主動出手:「看見那寡婦就憐憫她,對她說:『不要哭。』」(7:13)接著祂對死者說話,使青年復活,交還給母親。群眾驚訝讚嘆:「神眷顧了祂的百姓!」(7:16)     此段展示耶穌主動的愛與生命主權。祂的憐憫不等人呼求,是出於對苦難的深切關懷。主不是一位冷漠的神蹟施行者,乃是親近憂傷者、將死亡轉為復興的生命之主。     屬靈提醒在於:在我們未開口之先,主早已顧念我們的痛苦。祂不只醫病趕鬼,也關注人最深處的哀傷與孤單。那句「不要哭」仍對今日眾多哀慟者說話——因為祂手中握有復活與生命。      三、施洗約翰的疑問與主的啟示(路7:18–35)     被囚的約翰派門徒來問: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?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?」(7:19)耶穌並未立即答話,而是讓他們看見:「瞎子看見、瘸子行走……貧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。」(7:22)這些是彌賽亞的預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