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十章

圖片
  《出埃及記》第十章記錄第八與第九災──蝗災與黑暗之災。神對法老的忍耐即將畫下句點,但祂仍藉著災前預警與災後對話,讓人有悔改的餘地。本章重點轉向人的心如何回應神的作為──不只是眼前的應急反應,而是有沒有真正認識神、選擇順服。神審判的目的不是摧毀,而是呼喚人悔改;但若人一再抗拒,祂也會尊重那剛硬的選擇,直到結果臨到。     一、第八災:神的審判突破人的控制(出10:1–20)     神對摩西說:「我使(法老)心剛硬……為要在他身上顯我的神蹟,並要叫你將我向埃及所做的事傳於你子孫耳中……使你們知道我是耶和華。」(出10:1–2)     這災的目的是雙重的:向法老顯明神蹟,並讓以色列後代世世代代記得神的作為。蝗蟲大軍將吞吃一切綠物,成為前所未有的毀滅(出10:5–6)。     法老的臣僕勸諫他:「這人為我們的網羅到幾時呢?容他們去罷……」(出10:7)這顯示神的作為已動搖埃及高層,但法老仍堅持控制信仰方式,只肯讓壯丁去(出10:10–11),摩西不接受妥協。神便降蝗災,「全地昏暗……埃及遍地的菜蔬和樹上的果子都沒有剩下。」(出10:15)     法老急忙求摩西,承認「我得罪了耶和華─你們的神,又得罪了你們」(出10:16),但災一止息,「他就硬著心,不容以色列人去」(出10:20)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的審判逐步揭露人的剛硬──不是不知神的能力,而是拒絕祂的主權。人可以承認罪、求憐憫,但若沒有悔改的行動,這些話只是自保的手段。信徒要警醒:悔改不是災中喊救命,而是在災後仍選擇聽命。    二、第九災:黑暗遮蓋,分界分明(出10:21–29)     神未再給警告,直接命摩西伸杖,黑暗就臨到全埃及三天之久,「人不能相見,誰也不敢起來離開本處」(出10:23)。這是與前災不同的靜態審判──不是毀壞,而是隔絕。神以無形方式擊打人的感官與心理,整個國家陷入癱瘓。但「以色列人家中都有亮光」,神的分別再次明確顯現。     法老再次讓步,願意放百姓和婦人孩子去,但要留下牲畜(出10:24)。摩西回應:「連一蹄也不可留下……我們不知道用什麼事奉耶和華,直到到了那裡。」(出10:26) 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九章

圖片
   《出埃及記》第九章記載第五至第七災──牲畜瘟疫、瘡災、冰雹,審判強度持續上升。神不僅擊打自然與人體,更藉著明確的警告和行動,揭示祂的主權、公義與恩典共存。神要法老知道:「在遍地沒有像我的」(出9:14),讓全埃及明白祂的作為並非突發,而是刻意彰顯的救贖與審判的啟示。      一、第五災:審判不再普遍,而是分別(出9:1–7)     神再吩咐摩西對法老說:「容我的百姓去,好事奉我。」(出9:1)這是第五次重複同樣的呼聲,顯出神的心意不變──要人敬拜祂、事奉祂。     這一災針對埃及牲畜發出瘟疫,結果「凡屬埃及人的牲畜都死了,只是以色列人的一隻都沒有死。」(出9:6)法老派人去看,證實神的分別為聖是真實的(出9:7)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的審判不是無差別的毀滅,而是按著身份與心態有所分別。信徒若屬神,必在審判中得保守。但這樣的保守不是因人的優越,而是出於神的恩典與約定。這也提醒我們:屬神的身份不是理論,而要在生活中顯出與世界分別的實證。      二、第六災:術士無法站立,人的底線被擊破(出9:8–12)    神命摩西從爐灰中取出灰來拋向空中,灰變作塵土,落在人身上成為瘡,甚至術士「因這瘡站在摩西面前站立不住」(出9:11)。     這一災首次擊打人體健康,無法被遮掩或忍耐,象徵神審判已碰觸人最基本的尊嚴與安全感。術士曾經模仿神蹟,現在連站立都做不到,完全顯出人的虛妄與極限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容許瘡災臨到,是為要人謙卑承認自己無能。人常在順利時自高,在痛苦中才願尋求神。信徒不可倚靠人的勢力、經驗或方法,而要存敬畏之心認識:神有權擊破我們引以為傲的一切,使我們單單仰望祂。     三、第七災:神公開宣告祂審判的目的(出9:13–35)     神要摩西早晨去對法老說話(出9:13),這一次的信息更直接:「因我這一次要叫一切的災殃臨到你心上……叫你知道在遍地沒有像我的。」(出9:14)並進一步說:「我原可以伸手將你和你的百姓擊打……使你從地上除滅,其實我叫你存立,是要向你顯我大能,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。」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八章

圖片
     《出埃及記》第八章記載第二至第四災──青蛙、虱子、蒼蠅,顯示神審判行動的加劇。災難的強度與影響逐步擴大,不僅衝擊法老與埃及人,也揭露假神的無力與人心的頑梗。這章重點不是神能行神蹟,而是:當真神一再彰顯自己,人是否願意真正悔改?或只是短暫讓步、心存僥倖?    一、第二災:人的悔意是否真誠?(出8:1–15)     神命摩西再向法老說:「容我的百姓去,好事奉我。」(出8:1)這句話再次表明:神降災的目的是為了敬拜,不是報復。摩西警告若不聽從,青蛙要遍滿埃及(出8:2–4)。     亞倫照神吩咐,使青蛙上到埃及各地,甚至「進你的宮殿,和你的臥房……」(出8:3)。災難侵入私人空間,揭示神的審判無所不及。術士也能照樣行,卻無法止住災難(出8:7)。法老遂求摩西求告神除災(出8:8)。但災一止息,「法老見災禍鬆緩,就硬著心」(出8:15)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人面對苦難時容易尋求神,災難一除,卻又回到舊有剛硬。這種「暫時性悔改」只是為逃脫困境,非出於對神主權的敬畏。信徒應省察:我們向神的禱告,是出於敬畏,還是出於恐慌?真正的悔改,是願意在困難解除後,仍持續順服祂的引導。     二、第三災:假神與邪術的終點(出8:16–19)     神吩咐亞倫擊打地上的塵土,塵土就變為虱子,遍滿人與牲畜身上(出8:16–17)。這是第一個術士完全無法模仿的災,術士對法老說:「這是神的手段。」(出8:19)     災禍從自然進入生理,使人不堪其擾,直接挑戰埃及文化中對潔淨的執念,也顯明:假神與邪術終究無法與真神抗衡。但法老「心仍剛硬,不肯聽他們」,正如耶和華所說(出8:19)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世界能模仿神的某些作為,卻無法觸及祂的權柄本質。當神容許災難發生,是為了拆穿一切假神與自信的虛假,使人謙卑歸向祂。信徒要學習:當真神動工時,所有人造的力量都將破產;我們的信靠,不能寄望在看似靈驗的「替代方案」上。     三、第四災:分別為聖的群體(出8:20–32)     神再警告法老,若不容百姓去,就使成群蒼蠅進入埃及全地。但這一次,神宣告:「我要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七章

圖片
    《出埃及記》第七章標誌著神正式展開向埃及施行審判的行動。摩西與亞倫不再只是傳話人,而成為神手中施行權能的器皿。這章揭示:當神的時候到了,祂不僅說話,更親自出手;祂不只是教導信心,更在歷史中彰顯祂的主權與榮耀。     一、神的差遣帶著權柄與結果(出7:1–7)     神對摩西說:「我使你在法老面前代替神,你哥哥亞倫是你的申言者。」(出7:1)這一句話直接點出摩西在神計畫中的角色──不是討價還價的代言人,而是帶著神權柄出現的代表。神預告法老心仍剛硬(出7:3),但祂要藉著神蹟審判埃及,使埃及人「知道我是耶和華」(出7:5)。     此段經文強調兩個重點:一是神的主權不受人心左右,祂使用人心的剛硬成為祂彰顯自己的一部分;二是神差遣的僕人,必須照祂所吩咐的「全然遵行」(出7:6)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呼召人參與祂的作為,不是為了人的表現,而是為了成就祂的計畫。我們所服事的神,是掌管人心、歷史與結局的主宰。信徒無須擔憂人的反應是否配合,只需問自己是否全然遵行神的話。     二、第一場神蹟:權柄的交鋒(出7:8–13)    當摩西與亞倫再度進見法老,神命亞倫將杖丟在地上,變為蛇(出7:10)。這是神第一次在法老面前公開顯示能力的神蹟。然而法老也召來術士與行法術者,他們用邪術做同樣的事──他們的杖也變為蛇,但「亞倫的杖吞了他們的杖。」(出7:12)     這場看似平手的比試,實則揭示神的能力凌駕於一切假象之上。亞倫的杖吞了術士的杖,是對神權柄的明確聲明:祂不是一個強中之強的神,而是唯一的神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在屬靈爭戰中,真假力量可能表面看來接近,甚至令人迷惑,但最終的分別在於結果與本質。屬神的能力總是建立、釋放與勝過的;屬人的法術終將顯露虛假。信徒不要被短暫現象迷惑,要持守信靠那位終極掌權的主。      三、第一災:血染尼羅,審判開始(出7:14–24)    法老仍不聽從,神吩咐摩西清晨去尼羅河邊見他,並對他說:「耶和華─希伯來人的神打發我來見你……你還是不聽。耶和華這樣說:我要用我手裡的杖擊打河水,水就變作血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六章

圖片
  《出埃及記》第六章承接前一章的挫敗,摩西因法老的剛硬與百姓的埋怨而灰心,對神提出質疑。在此低潮時刻,神並未責備,反倒以更深的啟示與堅定的應許,重新建立摩西的信心,也堅固祂百姓的盼望。本章啟示:當人軟弱,神堅定;當人疑惑,神重申祂的約與名。這是領受呼召者「重新認識神」的一課。     一、神的應許建立在祂的名與約(出6:1–8)    神回答摩西的第一句話是:「現在你必看見我向法老所行的事……」(出6:1)祂沒有回應摩西的情緒,而是直接宣告祂將作為的事實。接著神對摩西說:「我是耶和華。我從前向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顯現為全能的神……至於我與他們所立的約……我也聽見以色列人被埃及人苦待的哀聲……我也記念我的約。」(出6:2–5)     神重申三件事:祂是誰、祂記得什麼、祂要做什麼。然後神用了七個「我要」來強調祂的作為(出6:6–8):      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拯救你們……我要救贖你們……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……我要做你們的神……我要領你們進入應許之地……     屬靈反思是:當信仰遭遇灰心,最需要的不是新的策略,而是重新認識神是誰。神不是根據人的情況行事,而是根據祂的約和名字。信徒若只看環境,必然動搖;若定睛在神的本性與應許上,信心才能站穩。     二、人的痛苦容易遮蔽盼望(出6:9)     摩西將神的話傳給以色列人:「只因苦工愁煩,心中煩悶,他們不肯聽摩西。」(出6:9)     這句話誠實記錄人的現實反應。神的應許再堅固,若人被眼前痛苦綑綁,便無法領受安慰。愁煩與煩悶不是身體的重擔,而是心靈的麻木,連聽盼望的能力都失去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長久的苦難會使人信心遲鈍,甚至抗拒勸勉。但神仍然說話,不因人的拒絕而止步。信徒當學習:不要讓一時的壓力熄滅永恆的盼望,也不可將現狀的痛苦當作未來的結局。即使我們疲乏不堪,神的話仍是真實不變的拯救源頭。      三、神再一次差遣,不因挫敗而退回(出6:10–13)     神再一次吩咐摩西去對法老說:「要容以色列人出離他的地。」(出6:11)但摩西回應:「以色列人尚且不聽我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五章

圖片
    《出埃及記》第五章進入摩西正式面對法老的第一場交涉。這不僅是歷史上的轉折點,更揭示信仰實踐中常見的張力──當人順服神的呼召,局勢未必立刻改善,甚至可能更加困難。本章顯出:神的計畫雖已啟動,環境與人心卻仍未改變;但在失望與加壓之中,信徒被操練更深的信靠與堅持。這是關於領受使命後,第一步「碰壁」的屬靈功課。    一、順服未必立刻帶來改變(出5:1–5)     摩西與亞倫奉神差遣,對法老說:「耶和華—以色列的神這樣說:容我的百姓去,在曠野向我守節。」(出5:1)這是合神心意的行動,也是照著神明確吩咐的內容。然而,法老的回應不是讓步,而是拒絕:「耶和華是誰,使我聽他的話,容以色列人去呢?我不認識耶和華,也不容以色列人去。」(出5:2)     這段對話強烈對比:一邊是神的話語與差遣,一邊是世界的剛硬與無視。法老的心態,正代表世俗權勢對神權柄的輕視與對信仰價值的否定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我們順服神行動時,別以為立即就會看到果效或別人接受。現實中,初步的順服常會遭遇冷淡、否定甚至更大的阻力。但神要我們在此學習:結果由祂掌管,我們只需忠於起步。      二、逼迫加劇,百姓埋怨(出5:6–21)     法老不僅拒絕,反而加重百姓的勞役:「你們不可照先前的樣子把草給百姓作磚……他們自己去撿草。」(出5:7)同時要求磚的數量「一點不可減少」(出5:8),造成雙重壓力。     結果百姓被督工責打、被要求達成不可能的任務,最終怨氣轉向摩西與亞倫:「願耶和華鑒察你們……因你們使我們在法老和他臣僕眼中有了臭名,把刀遞在他們手中殺我們。」(出5:21)此時摩西尚未行出一個神蹟,百姓也未看見任何拯救,只見現況變得更糟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順服神並不等於立即脫困,反而可能進入更艱難的信心挑戰期。人在未看見結果前,容易把盼望變成怨言,把代禱者當成絆腳石。信徒當學習不以眼見判斷神的作為,也不急於責難帶領者。因為神的工作常先拆毀人的依賴,再顯出祂的救恩。      三、屬靈領袖也會疑惑與失望(出5:22–23)    面對突如其來的惡化與百姓的指責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四章

圖片
  《出埃及記》第四章延續神在曠野呼召摩西的過程,記錄他如何回應、掙扎,最終接受差遣的心路歷程。本章揭示:即使神明確呼召,人仍常出於自卑、恐懼或不信而推辭;但神的恩典與忍耐超過我們的軟弱,祂不只呼召,更賜下能力與同工,使祂的計畫得以實現。這章對信徒而言,是一堂關於順服、信心與實踐的屬靈課程。     一、神使用的是你「手中所有的」能力(出4:1–5)     摩西對神說:「他們必不信我,也不聽我的話……」(出4:1),顯出他的懷疑與畏縮。神沒有直接責備他,而是反問:「你手裡是什麼?」摩西回答:「是杖。」神便叫他把杖丟在地上,變作蛇,接著又叫他拾起蛇,杖就復原。     這一動作重複了兩次訊息:神能將普通之物變為神蹟的工具,也能將手中的東西收回還原。 不是杖本身有力量,而是「神的能力臨到」才成為記號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呼召我們所用的,不是別人的才能,而是我們手中「現有的」。一根杖若獻給神,能開紅海、擊打磐石;一雙手若信靠神,就能行祂旨意。信徒不要小看自己所有,重點是是否願意交在神手中。     二、神向人的軟弱顯出祂的能力(出4:6–9)     神進一步給摩西第二個神蹟──手變麻風又復原(出4:6–7),再給第三個神蹟──將河水倒地變血(出4:9),顯示神既能醫治人,也能審判權勢。這三個記號構成出埃及初期的神蹟樣式,也讓摩西知道:他不是單打獨鬥,神會親自為他證明自己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信徒若願回應神的差遣,神會負責供應所需的記號與能力。我們常怕自己無法勝任,但神從不吩咐人憑己力行祂的旨意。祂若呼召,必定供應。信心不是憑自己的把握,而是倚靠祂的保證。      三、神已預備回答我們的藉口(出4:10–17)     摩西進一步推辭:「主啊,我本是拙口笨舌的。」(出4:10)神提醒他:「誰造人的口呢?……豈不是我─耶和華嗎?現在去罷!我必賜你口才」(出4:11–12)。摩西仍不肯,說:「求主打發你所要打發的人罷!」(出4:13)這時,神發怒,但仍賜給他哥哥亞倫為幫助,成為他「的口」。     這段對話顯出人多麼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與逃避,連神親口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章

圖片
    《出埃及記》第三章記載神在曠野呼召摩西的經過,是整卷書的轉捩點,也是摩西從曠野牧人轉變為神拯救百姓領袖的關鍵時刻。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:神如何主動啟示祂的心意,呼召合用的僕人,並且親自應許同在與賜能力,使祂的計畫得以展開。信徒從中可以學習:被神使用的關鍵不在於過去的經歷,而在於現在是否願意回應呼召,順服神的差遣。     一、在平凡中遇見神的啟示(出3:1–6)     經文開始時,摩西正照常在曠野牧羊,卻在何烈山(又稱神的山)遇見神奇異的顯現──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(出3:2)。這異象吸引他的注意,並成為神向他顯現的契機。當他走近時,神從火焰中呼喚他:「摩西!摩西!」(出3:4)     神的呼召是主動的,祂在曠野中尋找人;摩西的回應是謙卑的:「我在這裡。」他被吩咐脫鞋,因為「你所站之地是聖地」(出3:5)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常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中啟示祂的心意。祂不一定在轟動的大事中說話,反而在安靜、隱藏、毫不起眼的場域中與人相遇。信徒若不常存敬畏的心,就會錯過那悄然燃燒卻不熄滅的神的呼聲。     二、神記念祂的約,差遣拯救者(出3:7–10)     神明確地說:「我的百姓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……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,我也聽見了…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」(出3:7–8)。這是神首次向摩西揭示祂的拯救計畫,並且明白指出:「現在我差你去見法老,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」(出3:10)。     這段經文強調,神不是抽象的遠方主宰,而是介入歷史、關懷苦難的救主。祂「看見」、「聽見」、「知道」、「下來」、「差遣」,動作連貫,顯出祂的積極與信實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並不冷漠祂子民的痛苦。即便在漫長的等候中,祂仍掌權,並會在合適的時機興起拯救者。信徒當相信:我們的哀聲沒有白費,我們的眼淚神都看見(詩56:8)。      三、人的退卻與神的應許(出3:11–12)     面對如此重大任務,摩西第一個反應是退卻:「我是什麼人,竟能去見法老,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?」(出3:11)這反映他歷經曠野後的自我認知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二章

圖片
    《出埃及記》第二章承接前章的苦難背景,記載神如何在最黑暗的時刻預備一位拯救者──摩西的出生與成長。這章涵蓋摩西三個階段的生命:嬰孩時期的奇妙保守、青年時期的掙扎與錯誤、以及曠野中的等候與塑造。這不只是歷史敘事,更是神在人生命中作工的縮影,顯示出祂的手如何在時機未到之前預備一切。      一、神在危機中施行保守(出2:1–10)     在法老下令殺死所有希伯來男嬰的嚴厲環境下,一位利未家的婦人生下一個男孩(摩西),看見他「俊美非凡」,便隱藏了他三個月(出2:2)。當不能再藏時,她把他放入蒲草箱,置於河中,而神奇妙地安排法老的女兒前來沐浴,發現並收養了摩西(出2:5–10)。最終甚至由摩西親生母親哺養他,使他在仇敵之家中蒙保全並得高等教育。     這不是偶然,而是神手的作為。祂不僅保守摩西的性命,更預備他在埃及王宮學習一切所需,為日後成為領袖鋪路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的保守往往不照人的預期。祂可能不立刻終止苦難,卻在危難中安排出路。即使在敵對勢力之中,神也能存留祂所揀選的器皿,並以他們為工具成就計畫。信徒當學會信靠神奇妙的引導與安排,即使一切看似失控,神仍掌權。     二、人的熱心不能取代神的時間(出2:11–15)    當摩西長大,開始關注同胞的苦況時,他看見一位埃及人打希伯來人,便動手殺了那人(出2:11–12)。這一行動顯示他對自己身份的認同,也顯露出他對不義的反應。然而,這不是神的方式,也不是神的時間。隔日,他試圖調停同胞之爭,卻被質疑動機:「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?」(出2:14)     摩西以自己的熱心為義,結果反被拒絕,只得逃亡曠野。這是神對他生命的第一次破碎——叫他明白,拯救不是憑己力,乃是出於神的呼召與時機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信徒雖有熱心,若不在神的時間與方式中行事,往往適得其反。真正的事奉不是靠天然的衝動,而是出於順服與等候。神要的器皿,必先學會靜默與破碎,才能承接重任。     三、曠野中的塑造與預備(出2:16–22)     摩西逃到米甸,幫助祭司的女兒們打水、趕走欺壓者(出2:17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一章

圖片
   《出埃及記》是神救贖其百姓出奴役之地、建立聖約之民的重要篇章。第一章承接《創世記》的尾聲,描繪以色列人在埃及由尊榮走入苦難的過程。這不僅是民族興起前的黑暗背景,更揭示神如何在壓迫中工作,預備拯救的時機。信徒從這章當看見:即使環境變遷、權勢更替,神的應許不變,祂的百姓不會被遺忘,祂的作為正默然進行。      一、神的應許仍然有效(出1:1–7)     經文一開始重申雅各後裔來到埃及的背景,並點名十二個支派的始祖(出1:1–5),顯出這不是模糊的歷史片段,而是有根有據的神的家譜。儘管約瑟與那一代人已過世(出1:6),但「以色列人生養眾多,並且繁茂、極其強盛,滿了那地」(出1:7),正應驗了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(參創15:5;17:6)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人的生命有限,神的應許卻長存。即使我們看不見應許的立即實現,神依然在成就祂所說的話。今日信徒若陷入「沉默時期」,當記得:神的應許不是短暫的安慰,而是歷世歷代堅立的真實。      二、仇敵興起,屬神百姓受逼迫(出1:8–14)     「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」(出1:8)成為轉折點。新的政權不顧歷史恩情,只看以色列人數繁多而起疑忌,進而採取策略:「用巧計待他們」(出1:10),設苦工使他們受壓、建造積貨城以服事埃及人(出1:11–14)。     這段歷史提醒信徒:世界不一定記得神子民的貢獻,權勢更替之際,敬畏神的人常會成為被排擠與攻擊的對象。這並非神遺忘,而是歷世以來屬靈爭戰的一部分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當信徒在職場、社會或文化中被邊緣化,不可驚訝。這世界不認識約瑟,更不會認同神的價值。然而正如當年的以色列人,我們不是憑環境活著,而是憑著那位掌權不變的神。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苦難,而是在苦難中仍知道「神與我們同在」。      三、逼迫中仍然增多(出1:12)     「只是越發苦害他們,他們越發多起來、越發蔓延。」(出1:12)這是一節極具屬靈意涵的經文。埃及人的壓迫,反成為神子民增長與堅固的溫床。這不是人口統計的巧合,而是神主權的作為。     這一原則在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