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五章

圖片
    《出埃及記》第五章進入摩西正式面對法老的第一場交涉。這不僅是歷史上的轉折點,更揭示信仰實踐中常見的張力──當人順服神的呼召,局勢未必立刻改善,甚至可能更加困難。本章顯出:神的計畫雖已啟動,環境與人心卻仍未改變;但在失望與加壓之中,信徒被操練更深的信靠與堅持。這是關於領受使命後,第一步「碰壁」的屬靈功課。    一、順服未必立刻帶來改變(出5:1–5)     摩西與亞倫奉神差遣,對法老說:「耶和華—以色列的神這樣說:容我的百姓去,在曠野向我守節。」(出5:1)這是合神心意的行動,也是照著神明確吩咐的內容。然而,法老的回應不是讓步,而是拒絕:「耶和華是誰,使我聽他的話,容以色列人去呢?我不認識耶和華,也不容以色列人去。」(出5:2)     這段對話強烈對比:一邊是神的話語與差遣,一邊是世界的剛硬與無視。法老的心態,正代表世俗權勢對神權柄的輕視與對信仰價值的否定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我們順服神行動時,別以為立即就會看到果效或別人接受。現實中,初步的順服常會遭遇冷淡、否定甚至更大的阻力。但神要我們在此學習:結果由祂掌管,我們只需忠於起步。      二、逼迫加劇,百姓埋怨(出5:6–21)     法老不僅拒絕,反而加重百姓的勞役:「你們不可照先前的樣子把草給百姓作磚……他們自己去撿草。」(出5:7)同時要求磚的數量「一點不可減少」(出5:8),造成雙重壓力。     結果百姓被督工責打、被要求達成不可能的任務,最終怨氣轉向摩西與亞倫:「願耶和華鑒察你們……因你們使我們在法老和他臣僕眼中有了臭名,把刀遞在他們手中殺我們。」(出5:21)此時摩西尚未行出一個神蹟,百姓也未看見任何拯救,只見現況變得更糟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順服神並不等於立即脫困,反而可能進入更艱難的信心挑戰期。人在未看見結果前,容易把盼望變成怨言,把代禱者當成絆腳石。信徒當學習不以眼見判斷神的作為,也不急於責難帶領者。因為神的工作常先拆毀人的依賴,再顯出祂的救恩。      三、屬靈領袖也會疑惑與失望(出5:22–23)    面對突如其來的惡化與百姓的指責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四章

圖片
  《出埃及記》第四章延續神在曠野呼召摩西的過程,記錄他如何回應、掙扎,最終接受差遣的心路歷程。本章揭示:即使神明確呼召,人仍常出於自卑、恐懼或不信而推辭;但神的恩典與忍耐超過我們的軟弱,祂不只呼召,更賜下能力與同工,使祂的計畫得以實現。這章對信徒而言,是一堂關於順服、信心與實踐的屬靈課程。     一、神使用的是你「手中所有的」能力(出4:1–5)     摩西對神說:「他們必不信我,也不聽我的話……」(出4:1),顯出他的懷疑與畏縮。神沒有直接責備他,而是反問:「你手裡是什麼?」摩西回答:「是杖。」神便叫他把杖丟在地上,變作蛇,接著又叫他拾起蛇,杖就復原。     這一動作重複了兩次訊息:神能將普通之物變為神蹟的工具,也能將手中的東西收回還原。 不是杖本身有力量,而是「神的能力臨到」才成為記號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呼召我們所用的,不是別人的才能,而是我們手中「現有的」。一根杖若獻給神,能開紅海、擊打磐石;一雙手若信靠神,就能行祂旨意。信徒不要小看自己所有,重點是是否願意交在神手中。     二、神向人的軟弱顯出祂的能力(出4:6–9)     神進一步給摩西第二個神蹟──手變麻風又復原(出4:6–7),再給第三個神蹟──將河水倒地變血(出4:9),顯示神既能醫治人,也能審判權勢。這三個記號構成出埃及初期的神蹟樣式,也讓摩西知道:他不是單打獨鬥,神會親自為他證明自己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信徒若願回應神的差遣,神會負責供應所需的記號與能力。我們常怕自己無法勝任,但神從不吩咐人憑己力行祂的旨意。祂若呼召,必定供應。信心不是憑自己的把握,而是倚靠祂的保證。      三、神已預備回答我們的藉口(出4:10–17)     摩西進一步推辭:「主啊,我本是拙口笨舌的。」(出4:10)神提醒他:「誰造人的口呢?……豈不是我─耶和華嗎?現在去罷!我必賜你口才」(出4:11–12)。摩西仍不肯,說:「求主打發你所要打發的人罷!」(出4:13)這時,神發怒,但仍賜給他哥哥亞倫為幫助,成為他「的口」。     這段對話顯出人多麼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與逃避,連神親口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章

圖片
    《出埃及記》第三章記載神在曠野呼召摩西的經過,是整卷書的轉捩點,也是摩西從曠野牧人轉變為神拯救百姓領袖的關鍵時刻。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:神如何主動啟示祂的心意,呼召合用的僕人,並且親自應許同在與賜能力,使祂的計畫得以展開。信徒從中可以學習:被神使用的關鍵不在於過去的經歷,而在於現在是否願意回應呼召,順服神的差遣。     一、在平凡中遇見神的啟示(出3:1–6)     經文開始時,摩西正照常在曠野牧羊,卻在何烈山(又稱神的山)遇見神奇異的顯現──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(出3:2)。這異象吸引他的注意,並成為神向他顯現的契機。當他走近時,神從火焰中呼喚他:「摩西!摩西!」(出3:4)     神的呼召是主動的,祂在曠野中尋找人;摩西的回應是謙卑的:「我在這裡。」他被吩咐脫鞋,因為「你所站之地是聖地」(出3:5)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常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中啟示祂的心意。祂不一定在轟動的大事中說話,反而在安靜、隱藏、毫不起眼的場域中與人相遇。信徒若不常存敬畏的心,就會錯過那悄然燃燒卻不熄滅的神的呼聲。     二、神記念祂的約,差遣拯救者(出3:7–10)     神明確地說:「我的百姓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……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,我也聽見了…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」(出3:7–8)。這是神首次向摩西揭示祂的拯救計畫,並且明白指出:「現在我差你去見法老,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」(出3:10)。     這段經文強調,神不是抽象的遠方主宰,而是介入歷史、關懷苦難的救主。祂「看見」、「聽見」、「知道」、「下來」、「差遣」,動作連貫,顯出祂的積極與信實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並不冷漠祂子民的痛苦。即便在漫長的等候中,祂仍掌權,並會在合適的時機興起拯救者。信徒當相信:我們的哀聲沒有白費,我們的眼淚神都看見(詩56:8)。      三、人的退卻與神的應許(出3:11–12)     面對如此重大任務,摩西第一個反應是退卻:「我是什麼人,竟能去見法老,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?」(出3:11)這反映他歷經曠野後的自我認知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二章

圖片
    《出埃及記》第二章承接前章的苦難背景,記載神如何在最黑暗的時刻預備一位拯救者──摩西的出生與成長。這章涵蓋摩西三個階段的生命:嬰孩時期的奇妙保守、青年時期的掙扎與錯誤、以及曠野中的等候與塑造。這不只是歷史敘事,更是神在人生命中作工的縮影,顯示出祂的手如何在時機未到之前預備一切。      一、神在危機中施行保守(出2:1–10)     在法老下令殺死所有希伯來男嬰的嚴厲環境下,一位利未家的婦人生下一個男孩(摩西),看見他「俊美非凡」,便隱藏了他三個月(出2:2)。當不能再藏時,她把他放入蒲草箱,置於河中,而神奇妙地安排法老的女兒前來沐浴,發現並收養了摩西(出2:5–10)。最終甚至由摩西親生母親哺養他,使他在仇敵之家中蒙保全並得高等教育。     這不是偶然,而是神手的作為。祂不僅保守摩西的性命,更預備他在埃及王宮學習一切所需,為日後成為領袖鋪路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神的保守往往不照人的預期。祂可能不立刻終止苦難,卻在危難中安排出路。即使在敵對勢力之中,神也能存留祂所揀選的器皿,並以他們為工具成就計畫。信徒當學會信靠神奇妙的引導與安排,即使一切看似失控,神仍掌權。     二、人的熱心不能取代神的時間(出2:11–15)    當摩西長大,開始關注同胞的苦況時,他看見一位埃及人打希伯來人,便動手殺了那人(出2:11–12)。這一行動顯示他對自己身份的認同,也顯露出他對不義的反應。然而,這不是神的方式,也不是神的時間。隔日,他試圖調停同胞之爭,卻被質疑動機:「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?」(出2:14)     摩西以自己的熱心為義,結果反被拒絕,只得逃亡曠野。這是神對他生命的第一次破碎——叫他明白,拯救不是憑己力,乃是出於神的呼召與時機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信徒雖有熱心,若不在神的時間與方式中行事,往往適得其反。真正的事奉不是靠天然的衝動,而是出於順服與等候。神要的器皿,必先學會靜默與破碎,才能承接重任。     三、曠野中的塑造與預備(出2:16–22)     摩西逃到米甸,幫助祭司的女兒們打水、趕走欺壓者(出2:17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一章

圖片
   《出埃及記》是神救贖其百姓出奴役之地、建立聖約之民的重要篇章。第一章承接《創世記》的尾聲,描繪以色列人在埃及由尊榮走入苦難的過程。這不僅是民族興起前的黑暗背景,更揭示神如何在壓迫中工作,預備拯救的時機。信徒從這章當看見:即使環境變遷、權勢更替,神的應許不變,祂的百姓不會被遺忘,祂的作為正默然進行。      一、神的應許仍然有效(出1:1–7)     經文一開始重申雅各後裔來到埃及的背景,並點名十二個支派的始祖(出1:1–5),顯出這不是模糊的歷史片段,而是有根有據的神的家譜。儘管約瑟與那一代人已過世(出1:6),但「以色列人生養眾多,並且繁茂、極其強盛,滿了那地」(出1:7),正應驗了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(參創15:5;17:6)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人的生命有限,神的應許卻長存。即使我們看不見應許的立即實現,神依然在成就祂所說的話。今日信徒若陷入「沉默時期」,當記得:神的應許不是短暫的安慰,而是歷世歷代堅立的真實。      二、仇敵興起,屬神百姓受逼迫(出1:8–14)     「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」(出1:8)成為轉折點。新的政權不顧歷史恩情,只看以色列人數繁多而起疑忌,進而採取策略:「用巧計待他們」(出1:10),設苦工使他們受壓、建造積貨城以服事埃及人(出1:11–14)。     這段歷史提醒信徒:世界不一定記得神子民的貢獻,權勢更替之際,敬畏神的人常會成為被排擠與攻擊的對象。這並非神遺忘,而是歷世以來屬靈爭戰的一部分。     屬靈反思是:當信徒在職場、社會或文化中被邊緣化,不可驚訝。這世界不認識約瑟,更不會認同神的價值。然而正如當年的以色列人,我們不是憑環境活著,而是憑著那位掌權不變的神。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苦難,而是在苦難中仍知道「神與我們同在」。      三、逼迫中仍然增多(出1:12)     「只是越發苦害他們,他們越發多起來、越發蔓延。」(出1:12)這是一節極具屬靈意涵的經文。埃及人的壓迫,反成為神子民增長與堅固的溫床。這不是人口統計的巧合,而是神主權的作為。     這一原則在教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六章

圖片
   《馬可福音》第十六章,是黑夜過後的清晨,是十字架之路的轉折點。耶穌不再在墳墓中,死亡已被勝過,主已復活。這不只是神蹟的宣告,更是門徒使命的起點。復活不是結束,而是一場全新生命的開始──門徒從害怕與逃避中被喚醒,成為福音的見證人,將復活的真理傳到地極。      一、空墳的驚訝與天使的宣告(可16:1–8)     三位婦女在安息日後清早前往墳墓,原本只為膏抹主的身體,卻驚訝發現石頭已被挪開,主的身體不在。天使向她們宣告: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;他已經復活,不在這裡了!」(可16:6)     這是福音的核心宣告──死亡不能拘禁生命之主。門徒的信仰,不建基於記憶或教訓,而是建立在一位復活的主身上。真正的門徒生活,應當從空墳中獲得釋放,脫離自我、恐懼與絕望,奔向那召我們的主。      二、「祂在那裡等你們」:從失敗到重召(可16:7)     天使對婦女說:「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,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,在那裡你們要見他。」(可16:7)這是一句極有溫度的話──主沒有因門徒逃跑、彼得三次不認祂而棄絕他們,反而主動說:「告訴彼得」。這是恢復的邀請,是召喚的恩典。     加利利是門徒起初蒙召之地,主要在那裡再次與他們相見。對門徒而言,這代表:雖有跌倒,主仍願更新;雖曾逃避,主仍願差遣。我們的使命,不是靠自己站穩後才配領受,而是在主憐憫中被重新差派。     三、門徒的不信與主的責備(可16:9–14)     主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,她報給門徒,門徒卻不信。主向二人顯現,他們報給其餘的人,也不被信。主最後向十一門徒顯現,「責備他們不信…因為他們不信那些看見他復活的人」(可16:14)。     這段經文並不掩飾門徒的軟弱──即便主已多次預言復活,他們仍困於懷疑與恐懼。但主責備的背後,是愛的召喚。真正的門徒,不是從未懷疑,而是願意在責備中悔改,在不信中被重建。信心的復興,從主的再顯與話語開始。       四、普世的使命與應許的權能(可16:15–18)     耶穌吩咐門徒:「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五章

圖片
  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五章是全卷的核心高峰,也是信仰的臨界點。耶穌被釘十字架,表面上似乎是失敗與羞辱,實則是救恩計劃的中心,是神子捨命的至高見證。對門徒而言,這一章不是結束,而是起頭──真門徒的生命,從這十字架開始被煉淨、被翻轉、被重塑。      一、宗教與政治的共謀:受審中的無辜(可15:1–15)     宗教領袖將耶穌交給彼拉多,控告祂卻無實據。彼拉多察覺耶穌無罪,卻因民眾呼聲與自保選擇釋放巴拉巴,將耶穌交與釘十字架。這是一場世俗與宗教權力聯手的不義審判,揭示人心的虛偽與群眾的盲從。然而在這一切背後,神的旨意正悄然推進。對門徒而言,我們要清楚看見:即便處境不義,神仍掌權;即便遭誤解,祂仍堅定不移地走十架路。      二、羞辱與鞭打:被藐視的君王(可15:16–20)     兵丁戲弄耶穌,給祂穿上紫袍、戴上荊冠、戲謔地跪拜。這一幕反映出人如何輕看屬天的王權,把真理當笑話,把拯救當笑柄。然而,正是在這樣的羞辱中,基督顯出真正的尊榮。祂不是靠權勢得榮耀,而是在被壓傷中完成使命。門徒若願效法主,就當明白:真正的尊榮不在於地位,而在於是否順服父神的旨意。      三、背十架的呼召:西門與主同行(可15:21)     古利奈人西門被迫替耶穌背十字架,這一幕短短一節,卻成為門徒生命的象徵:我們不是觀望十架的旁觀者,而是參與其中的跟隨者。主曾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(可8:34)十架不是苦難的象徵而已,而是門徒生命的路線圖──與主一同承擔、同走犧牲之路。      四、釘十字架的至痛:人棄與神離(可15:22–37)     耶穌被釘在各各他,被盜匪、祭司、民眾譏誚,甚至在正午黑暗中高聲呼喊:「我的神,我的神,為什麼離棄我?」(可15:34)這不是信心的崩潰,而是救贖的極點──祂在神人關係的裂口中,承擔全人類的罪與審判。對門徒而言,這一呼喊讓我們看見:主的順服是徹底的,祂承擔的是我們本該承擔的刑罰。救恩,來自這完全的替代。     五、幔子裂開與百夫長的認信:神的應許成就(可15:38–39)   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四章

圖片
    《馬可福音》第十四章是整卷書的情感轉折點。這一章展現耶穌面對十架的孤獨與順服,也揭示門徒在關鍵時刻的脆弱與跌倒。這不是一章勝利的記錄,而是一幅誠實描繪信仰現實的畫面──主的堅定與人的軟弱並列,彰顯救恩不在於人如何堅強,而在於主如何不放棄。      一、不義與真愛的對比:抹香膏與猶大的出賣(可14:1–11)     一位婦人在耶穌即將被賣之際,毫無保留地打破玉瓶,把極貴的香膏倒在主身上,引來旁人非議,卻得主稱許:「她是盡她所能的…為我安葬的事預先作了。」(可14:8)這無聲的愛,與接著猶大為銀三十出賣耶穌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。門徒要思考:我跟隨主,是為了獻上所有,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?真正的敬拜,是不計代價的奉獻。      二、設立聖餐:與主立約的深意(可14:12–25)     耶穌在逾越節晚餐中設立聖餐,指出餅與杯象徵祂的身體與血,為多人捨命立下新約。這不是儀式的開始,而是關係的更新。主以祂的死,換來我們與神和好的新生命。門徒每次守聖餐,應當不只是紀念,更是重新確認:我是否仍走在與主立約的道路上?我是否以生命回應祂的犧牲?      三、彼得的自信與軟弱:屬靈警醒的教訓(可14:26–31)     彼得自信地說:「就是眾人跌倒,我總不能。」(可14:29)但主預言他將三次不認祂。這段對話提醒我們:真正的危險不在外面的風浪,而在自以為站立得穩的心。門徒要時常自省,不依靠自己的熱心與情緒,而是以謙卑的態度緊緊倚靠主。     四、客西馬尼的禱告:順服之路的深度掙扎(可14:32–42)    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三次禱告,說出:「阿爸,父啊…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,只要從你的意思。」(可14:36)祂的順服不是輕省的接受,而是痛苦中的交託。這是門徒學習的極致榜樣:信仰不是沒有掙扎,而是在掙扎中仍選擇順服。反觀門徒三次睡著,反映出人在屬靈爭戰中的不警醒,也再次提醒我們:「總要警醒禱告,免得入了迷惑。」     五、被賣與受審:主的沉默與見證(可14:43–65)     耶穌被猶大親吻出賣,門徒四散。受審時,祂在多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三章

圖片
   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三章,被稱為「小啟示錄」,是耶穌針對末後世代所發出的長篇教導。面對門徒對聖殿宏偉的驚嘆,主轉而指出末世將臨、聖殿將毀,並勸勉門徒在動盪與逼迫中持守信仰、警醒等候。這一章不單是預言,也是屬靈操練的呼召,召喚門徒在世局震動之際,活出對神國度堅定不移的忠誠。      一、外在榮華終將毀壞(可13:1–2)     門徒驚訝於聖殿的石頭與建築,耶穌卻預言:「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,不被拆毀了。」(可13:2)這提醒門徒,不能將盼望寄託於地上的制度與榮耀,因它們都必朽壞。信仰的根基若建在可見之物,面對震動時終將動搖。門徒要學會定睛在那不能震動的國度。      二、災難與迷惑:時代的試煉(可13:3–13)     耶穌列出未來將發生的各種災難──戰爭、地震、飢荒、逼迫,並多次提到「有人冒我的名來」,警告信徒勿受迷惑。這不是製造恐慌,而是為了堅固門徒的心。真正的門徒,在災難中不是倉皇失措,而是堅忍到底(可13:13)。主呼召我們不僅認識末世的徵兆,更要預備好在其中持守真道,不隨從虛假教訓。      三、可憎之物與逃避的呼召(可13:14–23)     當「那行毀壞可憎的」站在不當站之地,將有大災難臨到。耶穌勸人逃到山上,不要回頭取物。這段經文具有歷史與末世的雙重意義:一方面預言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毀,一方面預示將來更大的審判臨到時,人要立即順服行動。門徒若真警醒,就當隨時預備自己,對神的話迅速回應,不戀世俗。     四、主的再來與時代的轉折(可13:24–27)     在大災難之後,天體震動,人子將帶著大能力與榮耀駕雲降臨。選民將從四方被招聚,這是末後的得贖與重聚。門徒所等候的,不是地上暫時的平安,而是主再來的榮耀。這盼望不是消極逃避現實,而是激發我們更殷勤地活出信仰,因知道主快來,我們所作的工在主裡不是徒然。      五、無人知曉的時辰,持續警醒的生活(可13:28–37)     耶穌以無花果樹作比喻,指出門徒可藉徵兆辨識時代,卻無人知曉那日那時。祂三次強調:「你們要警醒!」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二章

圖片
     《馬可福音》第十二章延續前章的張力,耶穌面對來自宗教領袖的連番試探與挑戰,卻在其中顯出天國真理的權威與智慧。這一章不僅揭露假冒為善者的虛偽,更清楚描繪出門徒應持守的信仰核心──對神的完全愛與對人的真誠愛。   一、園戶的比喻:拒絕彌賽亞的警告(可12:1–12)     耶穌講述惡園戶的比喻,指出神屢次差遣僕人(先知)到以色列民中,卻屢遭拒絕,最終連「愛子」也被殺害。這比喻直指以色列宗教領袖對神救恩計劃的抗拒。對門徒而言,這是警醒──若不回應神的心意,即使身在葡萄園(教會)中,也可能落入被棄絕的結局。神所要的,是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子,認主為主,順服祂的旨意。      二、詭計中的真理:政治與宗教的界線(可12:13–17)     法利賽人與希律黨人設下陷阱,以納稅為議題試探耶穌。耶穌卻回以:「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,神的物當歸給神。」(可12:17)這不只是機智的回應,更指出一個屬靈原則:屬神的人,當在地上盡責,但心與忠誠卻單屬於神。門徒不應被世界制度綁住,卻也不逃避社會責任,乃是在其中持守天國價值。     三、復活的真義:生命的神學重塑(可12:18–27)     撒都該人不信復活,試圖用荒謬情境否定永生之事。耶穌回應他們「不明白聖經,也不曉得神的大能」,強調復活是真實且超越地上關係的屬天生命。門徒若要活在盼望中,必須建立對復活的確信,知道我們所信的神是「活人的神」,而非死人的神。這樣的認識,會改變我們看待今生的方式,並激勵我們活出永恆的眼光。     四、最大的誡命:愛的總綱(可12:28–34)     當一位文士誠心詢問最大的誡命時,耶穌明確回答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意、盡力愛主你的神…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。」(可12:30–31)這不只是命令,更是門徒生命的核心價值。一切律法與行為,若無愛為根基,都失去意義。真正的門徒,會以愛神為起點,並流露出愛人的實際行動,這樣的人「離神的國不遠」。     五、虛偽與真誠:敬虔的真相(可12:35–44)     耶穌警戒那些以外貌敬虔為榮的文士,指出他們貪圖尊榮,卻侵吞寡婦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