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讀經筆記|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七章

圖片
    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七章主要記述以撒年老失明,打算祝福長子以掃,但利百加與雅各用計奪取祝福的過程。這章不僅呈現出家族中的爭奪、欺哄與偏愛,也彰顯神如何在人性軟弱中成就祂的旨意。本文將從三個層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一、人的軟弱與不完全(創27:1–29)     以撒偏愛以掃,利百加偏愛雅各(創25:28)。在以撒年老時,他違背神對雅各的揀選(創25:23),意圖暗中祝福以掃(創27:1–4)。利百加與雅各則設計欺哄,冒充以掃以奪取祝福(創27:6–29)。這段記述中,無論是以撒、利百加、雅各、以掃,都顯出人性的私心與軟弱:偏心、詭詐、貪圖、怨恨。     這提醒信徒,縱使我們因軟弱而失足,甚至在信仰之家中出現偏差與不義,神仍掌權於其上。祂不是因人完全而施恩,而是在人失信中仍顯明祂的信實(提後2:13)。我們當以謙卑的心省察自己的動機與行為,承認人性的不完全,更依靠神的恩典與憐憫。     二、神旨意的超越成就(創27:30–40)     以撒祝福雅各之後,以掃回來,才驚覺被欺(創27:30–33)。然而,以撒沒有收回對雅各的祝福,反而承認那是有效且無法更改的(創27:33、35–37)。這背後隱含一個屬靈真理:神的揀選與旨意,超越人的安排與手段。雖然雅各與利百加用詭計達到目的,但神早已預告「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」(創25:23),祂的計畫終必成就。     身為基督徒要明白,神的旨意不依賴人的聰明與計謀,也不受人失誤所攔阻。祂能化人所行的為祂的旨意效力(羅8:28)。因此,與其用自己的手段去爭取,不如信靠順服,靜候神的時間與作為。     三、對罪與破裂的承擔(創27:41–46)     奪取祝福後,雅各並未立即享有安逸,反而招致以掃的仇恨與追殺(創27:41–42)。利百加不得不安排雅各逃往外地(創27:43–46)。這提醒信徒,人的罪與詭計帶來的後果,往往需要自己承擔,儘管神能使用人的軟弱成就計畫,卻不意味著神認可罪行或免去其影響。     我們在信仰生活中,要勇於面對錯誤、修補破裂、學習饒恕與和好。聖經不美化屬靈人物的失敗,而是誠實呈現,讓信徒從中學習:在...

讀經筆記|《創世記》第二十六章

圖片
    《創世記》第二十六章是聖經中唯一集中記述以撒生平的一章,呈現他如何在饑荒中依靠神、與非利士人互動、重新挖掘井源並蒙神賜福。這章不僅記錄一段家族歷史,更向信徒顯明信心、順服與和睦的屬靈功課。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    一、信靠神的供應與應許(創26:1–14)    當地遭遇饑荒時,以撒仿效父親亞伯拉罕下到基拉耳(創26:1)。神親自向以撒顯現,禁止他下埃及,並重申對亞伯拉罕的應許(創26:2–5)。以撒順服神的指示,留在基拉耳,並在當地撒種,當年得百倍的收成(創26:12–13)。     這提醒信徒,面對困境與不安時,不要只憑人的計算與經驗行事,而要尋求神的引導與話語。神的應許是真實可信的,信徒若願意順服,神必在環境中開路,成為我們的供應與保障。     二、忍耐與和睦的見證(創26:15–33)     以撒因神的賜福而興盛,引起非利士人的嫉妒,他們塞住亞伯拉罕時代所挖的井(創26:15)。以撒沒有與之爭競,反而選擇挪移,重新挖井,雖屢遭爭奪,仍忍讓和平,直到得著寬闊之地利河伯(創26:22)。最終,非利士王亞比米勒主動與以撒立約,承認神與他同在(創26:26–31)。     信徒處在競爭與衝突的世界中,常面臨挑戰與逼迫。以撒的榜樣提醒我們,不以惡報惡,而以忍耐與和睦作見證。真正的堅強不在於爭奪與勝出,而在於信靠神,讓神親自為我們伸冤、開路。     三、敬拜與立約的信仰記號(創26:23–25)     以撒離開基拉耳來到別是巴,神再次向他顯現,堅固他的信心(創26:23–24)。以撒為此築壇、求告耶和華、支搭帳棚、挖井(創26:25)。這些行動標誌著敬拜與信仰的根基,也是對神供應的回應。     信徒在蒙福或遇困時,都要記得以敬拜回應神,將榮耀歸給祂。敬拜不是單一的宗教儀式,而是生命中不斷與神連結、依靠、順服的流露。當我們以神為中心,祂必使我們的生命成為他人的祝福與見證。     總體而言,《創世記》第二十六章是一章充滿信心與見證的篇章,提醒信徒在困難中依靠神的供應,在衝突中持守和睦,在一切環境...

為台灣守望:一位基督徒對時局的懇切呼籲

圖片
    身為土生土長的台灣基督徒。近年以來,國內外政局風雲變幻,令我心中深感沉痛憂心。禱告之中,內心不住地響起耶利米先知的聲音:「求你不要使我在災禍之日驚惶;因你是我在患難之日的避難所。」(耶利米書17:17)我深知,神掌管歷史,但祂也呼召我們在歷史中站立得穩,為真理與正義發聲。今日,我懇切地向你們呼籲:我們的民主自由體制,正面臨嚴峻危機,台灣正處於關鍵時刻。     烏克蘭的教訓:不能再對邪惡心存僥倖     2022年,俄羅斯悍然入侵烏克蘭。許多烏克蘭人民在戰前對西方的警告充耳不聞,誤以為戰爭不會發生在21世紀的歐洲。結果,家園傾覆,民眾流離失所。而美國政府早已屢次發出警訊,只是世人選擇視而不見。     如今,我們面對類似處境。中共政權公然宣稱,最遲於2027年前將「解決台灣問題」,並未排除以武力手段犯台。然而,許多台灣人卻依然安於現狀、心存僥倖,甚至誤信「親中和談」即可保台的虛假承諾。這不僅是一種歷史性的錯誤,更是一種屬靈上的昏睡。聖經說:「務要警醒禱告,免得入了迷惑。」(馬太福音26:41)——此刻正是台灣人該警醒的時刻!     內部政局動盪,國會成為代理人舞台     當我們將目光從外患轉向內憂,更令人憂心的是:台灣的立法院,竟在某些政黨與個別立委手中,逐漸成為中共代理人的舞台。他們以程序為名,行癱瘓立法體制之實;以「監督」為藉口,阻擋每一項政府施政;在重大議題上毫無理性辯論,只為製造混亂,圖謀政治鬥爭,甚至對「反滲透法」、「國安法」、「軍事機密」的保障採取破壞性態度。     這些作為,已不僅是政見不同,而是對整個憲政民主體制的根本挑戰。誠如聖經中尼希米在建造耶路撒冷城牆時所面對的攪擾與威脅:「他們要叫我們懼怕,說:他們的手必軟弱,以致工作不能成就。」(尼希米記6:9)——今日,台灣也正面臨同樣的攪亂。     我們的國會若淪為中共的延伸手臂,台灣的主權將不再穩固,民主制度將失其根本。我們不能再沉默以對。     「大罷免」行動:和平合法的公民抵抗     或許我們會問:普通人能做什麼?一位基督徒,又能如何在現世局勢中扮演角色?    ...

讀經筆記|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五章

圖片
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五章記載亞伯拉罕晚年的結局、以掃與雅各的出生,以及他們之間爭奪長子名分的事件。這一章不僅是族譜的延續,更蘊含豐富的屬靈教訓,提醒信徒如何看待屬靈產業、選擇與神心意對齊的道路。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 一、認識神應許的承接與延續(創25:1–11)     亞伯拉罕在撒拉去世後,與基土拉再婚,生下其他子孫(創25:1–4)。然而,經文特別強調,亞伯拉罕將一切所有的都給了以撒(創25:5),因為神的應許與約,是透過以撒延續下去的。亞伯拉罕其他的兒子雖蒙祝福,卻被打發到東方去(創25:6)。這提醒信徒,屬靈的產業不是憑血緣或努力得來,而是出於神的揀選與恩典。     信徒今天承接的產業,是基督裡的屬靈福分(弗1:3–4)。我們要明白,這一切源於神的計畫與呼召,而非個人的功績。像亞伯拉罕一樣,我們要忠心將屬靈產業傳承給後代,並持守神所立的約。     二、看重屬靈祝福的價值(創25:19–34)     以撒娶利百加後多年不孕,他懇切為妻禱告(創25:21),神應允賜下雙胞胎。胎兒在腹中相爭,神啟示說:「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」(創25:23)。這預告雅各雖為次子,卻承接應許。     以掃輕看長子的名分,一碗紅豆湯便賣給雅各(創25:29–34)。這不是單純的兄弟交易,而是反映以掃對屬靈祝福的輕視。希伯來書稱以掃為「貪戀世俗」(來12:16),成為信徒的警戒。     我們是否看重與神的關係?是否珍惜在基督裡的恩典?或是因一時的欲望而輕易放棄屬靈祝福?唯有看重永恆,才能活出討神喜悅的生命。     三、在神主權下的揀選與回應(創​25:22-23)    撒拉懷的雙胞胎逐漸成長,在創25:22,神啟示她:兩國在腹中、兩族要彼此爭競。這顯示神的主權超越人的安排與秩序,祂按自己的旨意揀選承受應許的人。     面對神的主權,信徒應當謙卑順服。雖然神揀選雅各,不代表雅各完美無缺,但他對屬靈祝福的渴慕,使他成為神手中被使用的人。信徒要學習主動回應神的呼召,培養渴慕的心,順服神的塑造與引導。     總結來說,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五章不只是家族...

讀經筆記|《創世記》第二十四章

圖片
    《創世記》第二十四章是聖經中篇幅最長的敘事之一,講述亞伯拉罕差遣僕人為以撒娶妻的過程。這不僅是一段家族婚姻的歷史記載,更蘊含著豐富的屬靈啟示,彰顯神的引導、人對神的信靠,以及在信實中所成就的恩典。     一、信心的差遣與託付(創24:1–9)    亞伯拉罕年老時,差遣僕人回本族本鄉為以撒娶妻,並囑咐他不可帶以撒回迦南之外(創24:4–6)。亞伯拉罕堅信神必差遣使者引路(創24:7),這顯示出他對神應許的堅定信心。     信心不僅表現在個人經歷中,也體現在對後代與未來的安排上。信徒在生命中當學習以信心托付大小事,仰望神的引導,而非僅憑人意安排。     二、禱告與神的預備(創24:10–21)     亞伯拉罕的僕人來到拿鶴城井旁,向耶和華禱告,求主藉女子的回應顯明心意(創24:12–14)。利百加出現,正如僕人禱告所求,顯示神已預備妥當。     信徒在關鍵時刻要學習禱告,耐心等候神的指引。神是聽禱告的主,祂早已預備我們所需的道路,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帶著信心尋求祂的旨意。     三、感恩與敬拜的回應(創24:22–33)     僕人在確認神的引導後,立刻屈身敬拜(創24:26–27)。當他被迎進利百加家中時,也不先談論吃喝,而是先述說神的帶領(創24:33)。     在蒙福與順利之時,信徒首先當記念感謝神。感恩敬拜不該是事後的補充,而是對神恩典的首要回應。     四、順服與成全的信心(創24:50–61)     利百加的家人承認「這事出於耶和華」(創24:50),利百加也甘心順服,立即起行(創24:58–61)。這段經文中,人的順服與神的作為彼此呼應,成就了美好的結局。    神的引導需要人的順服與配合。當信徒察覺到神的旨意時,要勇敢地回應、順服,不拖延、不遲疑,方能經歷神旨意的成全。     五、愛的建立與安慰(創24:62–67)     以撒迎接利百加,娶她為妻,「愛她」(創24:67),並因她得了安慰,這是整段故事的圓滿結局。這段婚姻不僅是家族...

讀經筆記|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三章

圖片
   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三章記載了撒拉的去世與亞伯拉罕為她購買墳地的過程。 這段經文不僅描述了一段家庭的哀傷,更揭示了信仰旅程中的堅持與盼望。 以下是對本章的屬靈反思,依據和合本聖經,結構力求清晰、措辭力求流暢,供弟兄姊妹進入思考。     一、面對死亡的信心與哀悼(創23:1–2)     撒拉享壽一百二十七歲,死於迦南地的基列亞巴(希伯崙),亞伯拉罕為她哀悼哭泣。 這是聖經中首次記載有人為亡者哀悼,顯示出亞伯拉罕對妻子的深厚情感。     屬靈反思:信仰並不排除哀傷,真正的信心是在哀傷中仍堅定仰望神的應許。 面對親人離世,信徒可以坦然表達哀痛,同時堅信神的安慰與永恆的盼望。      二、寄居者的謙卑與誠實(創23:3–6)     亞伯拉罕自稱為「外人,是寄居的」,向赫人求購墳地。赫人尊敬他為「神的尊貴王子」,願意將最好的墳地給他。     屬靈反思:亞伯拉罕雖受尊敬,仍保持謙卑,承認自己在地上的寄居身份。信徒當學習他的態度,無論在世上地位如何,都應記得我們是天國的子民,地上的生活只是短暫的寄居。     三、堅持合法的交易與見證(創23:7–16)     亞伯拉罕堅持以足價購買以弗崙的麥比拉洞,並在眾人面前完成交易。他不接受免費的墳地,而是以四百舍客勒銀子購買,確保所有權的合法性。     屬靈反思:亞伯拉罕的行為展現了誠實與正直,為後代留下了美好的見證。 信徒在世上行事為人,應當遵守法律,誠實無欺,成為社會中的光與鹽。      四、信心的投資與應許的盼望(創23:17–20)     亞伯拉罕購買的麥比拉洞成為他家族的墳地,撒拉被葬於其中。 這是他在應許之地的第一塊產業,象徵著對神應許的信心與盼望。      屬靈反思:雖然亞伯拉罕尚未看到應許完全實現,他仍以行動表明對神的信靠。 信徒在等待神應許成就的過程中,也應堅定信心,忠心行事,預備迎接神的成就。      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三章透過亞伯拉罕為撒拉購買墳地的事件,展現了信心、誠實...

讀經筆記|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二章

圖片
   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二章記載了聖經中最震撼人心的事件之一:神試驗亞伯拉罕,要他獻上以撒為燔祭。這一章深刻揭示了信心、順服、預表與神的供應,是基督教信仰中探討信心與救贖的核心經文之一。       一、信心的試驗:全然順服     「神試驗亞伯拉罕……亞伯拉罕說:『我在這裡。』」(創22:1)神並非出於殘忍而試驗亞伯拉罕,而是要顯明亞伯拉罕的信心已到達完全順服的地步。當亞伯拉罕毫無保留地把應許之子以撒獻上,他的行動表明,他對神的信靠超越了對應許本身的執著。     對信徒而言,這是一面鏡子:我們是否只是愛神的祝福,還是真正愛神?當神收回祂所賜的,我們是否仍能說「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」?(約伯記1:21)     二、獻祭的預表:指向基督     「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。」(創22:8)亞伯拉罕的話是極具先知性的,他無法預見日後的十字架,但聖靈已透過他預告了彌賽亞的代贖。以撒背負柴木上山、甘心順服的形象,預表了基督背負十字架,成為世人的贖罪祭。     這教導我們,整本聖經的核心是耶穌基督,舊約的故事為新約鋪路。信徒讀經,不應只停留於道德教訓,而要看見基督、認識救恩。     三、神的供應:耶和華以勒     「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,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的意思。」(創22:14)神不僅試驗,也親自供應。他的要求與供應並行,讓人學會在絕境中仰望與依靠。     對信徒而言,「耶和華以勒」是一個生命的見證,不只是口頭的稱頌,更是生活中的信靠。當我們走到盡頭,神的供應才真正被看見。     四、應許的更新:順服帶來祝福    「你既行了這事……我便賜福給你。」(創22:16-17)神因亞伯拉罕的信心而更新應許,應許他的後裔如星如沙,並且萬國因他得福。信心不僅僅是個人層面的祝福,更關乎神救贖計畫的推展。     這提醒我們,順服神的結果,往往超越我們的想像與世代。個人的信心可以帶來家族、群體甚至歷史的改變。    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二章不僅是亞伯拉罕的信心之路,更是指向基督救恩的奧...

讀經筆記|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一章

圖片
    《創世記》第二十一章記載了幾個關鍵事件:應許之子以撒的誕生、夏甲與以實瑪利的被逐,以及亞伯拉罕與亞比米勒立約。這一章不僅承接了上帝與亞伯拉罕之間的應許,也是信仰實踐、神人關係、和解與信靠的重要寫照。     一、應許成就:神信實的彰顯     本章開篇:「耶和華按着先前的話眷顧撒拉,便照他所說的給撒拉成就。」(創21:1)這句話強調了神話語的可靠與信實。撒拉年老不育,但神的應許從未落空。以撒的出生象徵著神超越自然法則、實現救恩計劃的能力,也預表著恩典的臨到,那是人所無法憑己力得著的。     對信徒而言,這提醒我們信仰的核心不在於人能做什麼,而在於神是誰、祂如何作事。當我們面對延遲與困難時,要記住神的時間表與人不同,但祂的應許必然成就。     二、分離與揀選:恩典與人的回應     撒拉要求亞伯拉罕趕走夏甲與以實瑪利,亞伯拉罕感到憂愁,但神對他說:「凡撒拉對你所說的話,你都該聽從。」(創21:12)這不是冷酷的拋棄,而是救恩歷史中的揀選行動。以實瑪利作為肉體所生的,不能承受與以撒、應許之子一樣的產業。     這對信徒有重要的屬靈提醒:屬肉體的和屬靈的不能並存,屬神的產業屬於憑信心接受應許的人。這也敦促我們檢視自身的信仰,是否依靠神的恩典而非血氣與人的謀算。     三、神的憐憫:在曠野看顧被逐者     雖然以實瑪利不是應許之子,但神聽見他的哀聲(創21:17),差遣天使指引夏甲得水,並應許要使以實瑪利成為大國。神的憐憫不限於祂的選民,祂對一切受苦的人都存憐恤之心。這提醒信徒,我們雖然在救恩中蒙揀選,但對待未信者與受苦者也應懷有基督的憐憫與仁愛。     四、立約與和睦:見證與榮耀神     最後,亞伯拉罕與亞比米勒立約(創21:22-34),表明信仰生活中不只是個人與神的關係,也涉及與人的和睦相處。亞伯拉罕因見證神的同在與祝福,贏得外邦人的尊敬,並以「永生神」之名呼求耶和華,為神作見證。     對我們而言,信仰的見證不僅體現在教會內,也應該流露在日常人際關係中。與人立約、維護和平、展現誠信,都是榮耀神的途徑。 ...

曠野活泉|《鄭隆保牧師回憶錄》推薦文

圖片
 至2024年,他從定點牧養到巡迴宣教,帶領團隊奔赴世界各地,包括中國,親身經歷非典疫情(SARS),始終堅守信道愛道的原則,展現出永不枯竭的活力。       神必記念的僕人     作為神忠心的僕人,隆保牧師鞠躬盡瘁,不斷追隨主的腳步,深得神的記念。他經歷過各式危機,運用神賜的智慧創建無數聖工。雖然在2009年已辦理正式退休手續,但截至2024年底,仍繼續在禾場事奉。     在這15年間,他持續進行門徒培訓,並謙卑地表示:「神用祂的恩惠、慈愛作前導,用祂的信實、權能作後盾,護衛、帶領我們。」他培育那些能夠再造就他人的人,深刻體會到神的擁抱與支持。     拜讀鄭隆保牧師回憶錄,深深感到這是一位謙卑服事神的良牧,在平實中見真淳,是神所喜愛的僕人。這一本回憶錄不僅大大激勵我,絕對可以激勵萬千讀者投入更深的信仰生活。   鄭隆保牧師暨夫人(網路資料)  

書評書序|《韓婆婆傳--不同凡響的一生》讀後

圖片
「到底是什麽因素使一位生理學博士在不良少年中間工作? 韓寶璉為什麼選擇與她同時代的人完全不同的生涯 ? 她為何不留在安定繁榮的美國,卻到大陸和台灣 ,經歷許多危險和艱難 ?只因神把她從自殺的邊緣解救出來,並赋予她生命的意義 ,所以她順服了神的呼召,發現祂的信實超乎所求所想 。 」     這是韓寶璉宣教士(Dr. Pauline G. Hamilton)自傳封面頁的介紹語,當我從台中思恩堂長者團契的林惠玲小組長獲得這本贈書時,立即吸引我的視線,強烈引發我閲讀的熱情。      韓寶璉(1915-1987)宣教士是美國賓州人,年輕時曾因被醫學院退學並失落感情而走上自殺之途,但是神出手挽救,使她得以繼續作生理學研究,在疾病之中獲得博士學位。二戰結束之後,在麻省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學院任教三年。《耶利米書》45章引發了她要「圖謀大事」的思考,《路加福音》14章33節「你們無論什麼人,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,就不能作我的門徒。」引發屬世還是屬神的抉擇,最後,她順服了神的呼召。     1946年11月,她得到波士頓公園街的著名教會資助,在密西西比河一港口乘船來到中國,當時她才32歲。1948年,韓寶璉隨同工艾得理牧師離别牯嶺來到南京工作。1949年5月國共內戰,上海淪陷共軍之手,宣教工作也完全癱瘓。直至1950年12月,中國内地會正式撤出中國,韓寶璉及其他地區的宣教士,也全部撒退至香港,等候回國。     1951年6月,她搭乘飛機到倫敦轉乘輪船返回美國。1952年3月,韓寶璉又經香港來到台灣,進入計志文牧師所創辦的聖經學校任教,並從台中思恩堂為起點,開展長達32年福音宣教士的生活。     自傳從第五章起記錄她展開服事,鉅細靡遺地記錄她受到文化衝擊,努力克服語言學習之困難,在中國內地經歷種種考驗。其中,有高山有低谷,有軟弱也有得勝。自第十三章起,詳實記錄她在香港接受來自台灣的徵聘。她的文筆細緻,呈現了她在聖經學校任教的甘苦,也看到她福音事工的逐步開展。    自十七章起,記述神為她展開校園福音的新領域,她當年連繫全台各大學,為大學生舉辦夏令營會,掀起全省性的風潮,甚至也將福音傳入新兵訓練中心。她在青年人的宣教工作,做得有聲有色。大家都暱稱的「韓婆婆」,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