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章

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章繼續會幕設施的建造規定,本章焦點落在四項內容:香壇、贖銀、洗濯盆與聖膏油與香的製作。這些規定看似瑣細,實則具有深刻屬靈意義,顯出神對敬拜的潔淨、分別與專一的要求。本文將從四個層面分題探討其屬靈內涵。 一、金香壇:在神面前常獻香(出30:1–10) 神吩咐摩西製作一座金香壇,為皂莢木所造,包上精金,設放於至聖所前、法櫃的施恩座對面(v.1–6)。香壇尺寸較小,但位置極為關鍵,是大祭司每天早晚獻香的地方(v.7–8)。 神明言: 「在這壇上不可獻上異香,不可獻燔祭、素祭,也不可奻上奠祭。」(v.9) 香壇的獻香,是獻給神的專屬敬拜行動,象徵禱告與親近神的心(參詩141:2;啟5:8)。 這提醒信徒:禱告是敬拜的核心之一,是神所悅納的「馨香之氣」。敬拜當有節奏與恆常性,「早晨……晚上」獻香表明與神關係需日復一日地維持。神不接受「異香」——代表錯誤動機、虛假敬虔或屬己的敬拜。 每年一次,亞倫當為香壇贖罪,以贖罪祭牲的血抹在壇角(v.10),說明即使是為禱告而設的器具,也需藉血得潔淨。今日信徒能在神面前禱告,全因耶穌基督的寶血,使我們蒙悅納(來10:19–22)。 二、贖銀規例:在神面前人人平等(出30:11–16) 神吩咐摩西,在數點以色列人時,每人要交出「贖銀」作為生命的代價: 「凡過去歸那些被數之人的,每人要按聖所的平,交出半舍客勒。」(v.13) 此舉為防止神的刑罰臨到百姓(v.12),並為聖所使用。無論貧富,都交一樣的銀子(v.15)。 這段經文的意義在於:每個人在神面前都是罪人,都需要贖價,無人例外。這贖銀不是買救恩,而是承認自己需要被救贖的象徵行動。神的救恩不是按社會地位、財富分配,而是按著祂的憐憫與公義賜下。 這也預表基督的救贖——祂為萬人捨命(可10:45),無論貧富尊卑,皆需祂的寶血方能得救。 三、洗濯盆:服事神必先潔淨(出30:17–21)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