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四十章

圖片
    《出埃及記》第四十章記錄了會幕的立成與神榮耀的降臨,是以色列人從出埃及、立約、領律法到建立敬拜制度的總結。    神吩咐摩西在正月初一立起會幕,並親自指示擺放次序與膏抹的程序。當一切都按神所定完成後,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會幕,顯明祂願與人同住。     此章不僅是建造的結尾,更是神同在之約的實現。以下分三段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 一、神指定的時間與方式(出40:1–16)     神吩咐摩西:「正月初一日,你要立起帳幕,就是會幕。」(v.2)並一一列出帳幕內各器物的擺設與次序,摩西按吩咐行事(v.16)。     這裡重點在於:時間的指定: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日,象徵新的起點與屬靈的更新;細節的安排:從約櫃、桌子、燈臺、香壇、洗濯盆到燔祭壇,神對敬拜生活有條不紊的設計;摩西的順服:他毫無偏差地完成神的指示,六次重複「是照耶和華所吩咐他的」(v.19–23, 25–27)。     屬靈反思:屬靈生活的更新與恢復必須在神所定的時間裡,按祂的方式而行;我們不能以人為中心設計敬拜,敬拜是關乎神的啟示與人對神的回應;領袖如摩西,要忠實完成神的託付,成為群體的榜樣。     二、分別為聖與事奉的裝備(出40:9–33)     神吩咐摩西用膏油膏抹帳幕與一切器具,使其「成為聖」(v.9–11)。又吩咐將亞倫與其子帶來,為他們洗身、穿聖衣、膏抹他們,使他們可以給神供祭司的職份(v.12–15)。     摩西遵命完成整個會幕的設置與潔淨儀式(v.16–33),顯出:一切聖工與器具皆須經過神指定的分別與潔淨,方能為祂所用;事奉者也必須先被神潔淨、膏立、穿戴事奉的衣袍,才能進入崗位;膏油象徵聖靈的恩膏與能力,提醒今日信徒,事奉不是憑天然能力,乃靠聖靈的裝備與引導。     這教導我們:神所悅納的敬拜不僅是外在的擺設,更需要內在的分別、聖潔與順服。     三、神的榮耀充滿會幕(出40:34–38)     當一切照神的吩咐完成後:「當時,雲彩遮蓋會幕,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。」(v.34)這象徵神親自進入祂的居所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九章

圖片
    第三十九章詳記祭司聖衣的製作過程,特別是大祭司亞倫所穿的以弗得、胸牌、外袍、冠冕與內袍,皆按神所吩咐的樣式完成。全章重複強調「照耶和華所吩咐的」,並在末尾報告所有工程完工。這不僅是工藝的總結,更是敬拜制度落實的高峰,說明神的聖所與服事祂的器皿必須按祂的標準成就。以下分三段探討。     一、聖衣製作:敬拜者的外在見證與內在呼召(出39:1–31)     祭司的聖衣以藍色、紫色、朱紅色線和細麻製成,象徵分別與榮美。大祭司的服飾包括:以弗得:用金線與色線編織而成,肩帶上鑲有兩塊紅瑪瑙,刻有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(v.1–7);胸牌:鑲有四排寶石,每塊刻有一個支派的名號(v.8–14),象徵大祭司將以色列全會眾常記在胸前,在神面前代求;藍色外袍:下襬繡有石榴與金鈴鐺,象徵潔淨與聖潔的行動(v.22–26);內袍、細麻袍與冠冕:冠冕上刻「歸耶和華為聖」(v.30–31),顯出大祭司的身份與職責全然為神所用。    屬靈意義:聖衣不是裝飾,而是身份與職分的象徵——祭司不是隨便穿上舊衣來服事神,而是要全人全心分別為聖;胸牌與肩帶上的名字,顯出大祭司背負與懷抱神的百姓,預表基督作我們的大祭司,常常為我們代求(來7:25);「歸耶和華為聖」的金牌,提醒每一位屬神的事奉者:我們的生命與服事,當全然歸主,無雜無假。    今日信徒皆為君尊的祭司(彼前2:9),這段經文提醒我們,事奉神不是隨興而為,乃須在外在生活與內在態度上持守分別與聖潔。     二、工程總結:凡事照神所吩咐的完成(出39:32–43)     第二部分記錄整體會幕工程完工的報告: 「 以色列人就這樣做了,都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。」(v.32)     這句話在本章中重複出現七次(v.1, 5, 7, 21, 26, 29, 31),成為神工成就的關鍵重點。當所有工作完成後,他們將會幕與器具帶到摩西面前,經他察看,證實一切皆「照耶和華所吩咐的」作成(v.42–43),摩西就為他們祝福。     屬靈反思:順服是敬拜的核心——不是創新、不是效率,而是照神的吩咐行事;摩西作為領袖,謹慎察驗事奉的成果,這是屬靈監督該有的責任與智慧;最終的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八章

圖片
    第三十八章記錄了會幕外院與部分器具的製作,包括燔祭壇、洗濯盆、院子圍子與門簾,最後列出聖所建造所用材料的總數與記錄。雖為細節描寫,卻顯示神的敬拜制度是有次序、有條理的設計,也提醒我們對神所吩咐的事不可隨意或輕忽。本文分三段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    一、燔祭壇與洗濯盆:敬拜的起點是對付罪與潔淨(出38:1–8)     比撒列照指示用皂莢木製造燔祭壇,包以銅,設角與網子,並製作抬壇用的槓(v.1–7)。此壇用於每日獻上祭牲,是敬拜的起點。接著又用婦人銅鏡製造洗濯盆與盆座,放在會幕與壇中間,祭司要在其中洗手洗腳(v.8)。     屬靈反思:燔祭壇象徵贖罪的需要,是人與神建立關係的起點;洗濯盆表明事奉者需在敬拜與服事前潔淨自己,免得亵慢聖所;婦女自願獻上鏡子,從裝飾品轉為聖器之材,象徵自我放下、分別為聖的心志。     今日信徒不再藉祭牲與洗禮形式潔淨自己,乃是靠基督的寶血與聖靈的更新(參來9:14;約13:10)。但進入敬拜與事奉之前,內在潔淨與罪得赦免仍是必要的屬靈準備。     二、外院建造:敬拜空間的分別與引導(出38:9–20)     本段詳細記述會幕外院的製作,包括細麻為帷幔、銅座為柱腳、銀為柱帽與鉤子,構成南北各一百肘,東西各五十肘的圍子(v.9–15),以及為東門所設門簾(v.18–20)。     屬靈意義:院子的設立表明敬拜空間的界線與秩序,神是聖潔的,祂的居所不可混雜;高五肘的帷幔既遮蔽內部,又不全封閉,象徵神既可親近,亦不可輕慢;門簾作為入口,象徵進入神同在的唯一通道,預表基督是通往父神的「門」(約10:9)。     這提醒我們:教會生活不僅是信心的表達,更是聖潔與秩序的實踐。敬拜神,不可任意、隨便,需有分別、敬畏、預備的態度。      三、材料總結與記錄:透明、忠心與見證(出38:21–31)     最後一段記錄會幕建造中所使用的金、銀、銅總量(v.24–31)。其中:金共用29他連得又730舍客勒(v.24);銀為百姓繳納的會幕贖銀,共100他連得又1775舍客勒(v.25–26);銅共7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七章

圖片
 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七章詳細記錄比撒列依照神的指示,親手製作會幕中最神聖的器物:約櫃、施恩座、金燈臺、陳設餅的桌子和香壇。這些器具都放置在會幕的聖所與至聖所中,是敬拜系統的核心。全章雖偏重工藝細節,卻蘊藏深刻屬靈意義,顯出神的臨在、引導、光照與供應。以下分三段探討。      一、約櫃與施恩座:神同在與赦罪的中心(出37:1–9)     比撒列用皂莢木製造約櫃,外包精金(v.1–2),上有金牙邊、四個金環與兩根槓為抬櫃之用(v.3–5)。約櫃上安設施恩座,由純金打造,兩端各有一個基路伯,面對施恩座,翅膀遮掩其上(v.6–9)。     屬靈意義:約櫃象徵神的同在與祂在祂子民中的居所(參民10:33;書3:3);約櫃內存法版,表示神的話語是百姓信仰的根基;施恩座位於櫃上,是贖罪日大祭司灑血的地方,象徵人在神面前蒙恩的唯一途徑是透過流血代贖(來9:5);基路伯的姿勢象徵敬畏與看守,提醒人:進入神同在須經聖潔與遮蓋。     今日信徒雖不再以實體約櫃敬拜神,但我們在基督裡蒙召坦然進入至聖所(來10:19–22)。祂自己成了我們的施恩座與中保,使我們能親近神。      二、陳設餅桌與金燈臺:神的供應與光照(出37:10–24)     比撒列又照指示造桌子,用皂莢木包金,有金牙邊與金環,可插槓抬運(v.10–16)。桌上擺設陳設餅,為以色列十二支派所獻,象徵神不斷供應與同在的記號(參利24:5–9)。接著他打造金燈臺,用精金打造主幹與六個枝子(v.17–24),枝上各有杯、球、花。整座燈臺為「一塊金子錘出來的」,無拼接。     屬靈意義:陳設餅象徵神不斷的同在與生命供應,每週更換,提醒人要與神保持不間斷的關係;金燈臺是聖所唯一光源,象徵神的光照、啟示與指引;燈臺形制獨特,為一整塊金錘出,象徵事奉與見證的合一與純全。     這預表新約教會與基督徒的身分:我們是「世上的光」(太5:14),要為主作見證;基督是「生命的糧」、「世界的光」,我們在祂裡面得著供應與方向(約6:35;8:12);服事神的人當如燈臺一樣,不靠自己的亮度,而靠神的油(聖靈)點燃,常常潔淨自己,使光長明(參亞4:1–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六章

圖片
    第三十六章記錄會幕建造的正式開始。工匠們在神的靈感動下,按著神的指示開始製作帳幕及其構件。本章並強調百姓甘心奉獻過多,以至摩西下令停止收取。這段記述不僅展現事奉的實際行動,也彰顯出屬神百姓對神工作的熱忱與整體配合。以下分兩段探討本章屬靈意義。     一、神感動之人投入事奉(出36:1–7)     開頭再次強調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及一切被神賜智慧、有才能的工匠,都是因「耶和華使他們心裡有智慧」而參與製造會幕之工(v.1–2)。摩西招聚這些人開始動工,百姓則持續將禮物送來,直到供應過多:   「百姓天天早晨還把甘心獻的禮物拿來。」(v.3)「摩西傳命,他們便在全營中宣告說:‘無論男女,不必再為聖所拿甚麼禮物來。’」(v.6)      這段經文呈現出幾個重要的屬靈原則:事奉是神所感動與裝備的結果:人不是憑天然技能,而是憑神所賜的智慧與感動投入聖工。信徒對神家的需要有極高敏感度與奉獻熱忱,且主動、甘心、不需強迫。當奉獻超過實際需要時,領袖懂得適時節制與誠實處理,顯出事奉的純正與信實。     這提醒我們今日在教會中:神的工需要神的方式與神所感動的人參與;信徒對事奉的支持,若出於甘心與敬畏,神必要成全且使之豐足;而事奉者亦當具備忠心與節制,信實管理主所託付的。      二、帳幕的建造與次序(出36:8–38)     本段詳細記錄帳幕本體的建造,包括: 十幅細麻與藍紫朱紅線繡基路伯的幔子;(v.8–13);山羊毛的幔子(v.14–18);染紅公羊皮與海狗皮為頂蓋(v.19);造板與閂,為帳幕骨架(v.20–34);幔子與帘子,分隔至聖所與聖所,並為會幕入口設帘(v.35–38)。所有尺寸、材質與細節,皆按神在前文所啟示的指示進行,毫無偏差。     屬靈意義與反思如下:神的居所建造並非隨意,而是有秩序、有設計、有分別;幔子與帘子的設立強調神的聖潔與不可輕慢——人若未被遮蓋,不能進入至聖;帳幕材料與工藝彰顯神配受最尊貴的敬拜與事奉——不是將就,而是獻上最好的。     這教導我們:事奉神的準則不是憑感覺,而是照著祂的啟示與次序行事;在敬拜與事奉中,分別為聖與對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五章

圖片
   在金牛犢事件、神重新立約之後,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五章開啟會幕建造的實際行動。從守安息日的提醒開始,接著摩西傳達神的指示,百姓甘心奉獻,各族工匠開始投入製造聖物的工作。    本章顯示,神的百姓在蒙赦免後,當以行動回應祂的恩典,以聖潔、甘心與才幹參與敬拜的建造。本文分三段探討屬靈意義。      一、再述安息日:事奉之先,先守安息(出35:1–3)    摩西召聚全會眾,首先傳達神對安息日的命令:「六日要作工,第七日乃為聖日,當向耶和華守為安息日。」(v.2)神重申不可在安息日工作,甚至明令:「當日不可在你們一切的住處生火」(v.3)。這顯示:     即便要建造神的會幕,也不可違背神設立的聖日;神看重的不只是工作的成果,更是人是否尊祂為聖;敬拜的根基是安息與信靠,而非效率與進度。     對今日信徒而言,這提醒我們:忙碌的事奉不能取代內在的安靜與分別。安息日(或靈修生活)不僅是休息,更是重新對齊與神的關係。     二、甘心奉獻:恩典之後的具體回應(出35:4–29)     摩西呼召百姓獻出材料(v.5),用以製造會幕與器具。所需物品包括金銀銅、布料皮革、香料寶石(v.5–9),這些都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從埃及人手中所得的財物(參12:35–36),如今被獻於神。     關鍵經文多次出現:「凡心中樂意的可以拿……獻給耶和華。」(v.5)「凡心中受感和甘心樂意的都拿……獻上作禮物。」(v.21)     這段描述中出現了大量主動參與的動詞:「拿來、製造、搓線、彎木、編織」,不論男女,都積極投入:妇女用手工搓線織布(v.25–26);首領們奉上寶石與香料(v.27–28);百姓「都將甘心獻的禮物帶來」(v.29)。     屬靈反思:真正的事奉,是從甘心的奉獻開始,不是出於壓力或責任感;每個人所貢獻的資源與恩賜雖不同,但都可以參與在神的工作中;「甘心樂意」是神看重的動機,是蒙悅納的獻祭(林後9:7)。     這提醒我們:我們所有的一切——時間、金錢、技能、體力——若真是從神而來,也當樂意歸給神用於聖工。 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四章

圖片
    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四章記載神與以色列民重新立約的過程,是金牛犢事件後神赦免與恢復的關鍵時刻。從神重新頒佈法版,到宣告自己的屬性,再到立約條例的重申與摩西面見神榮光的經歷,整章展現神公義與憐憫的兼容,也啟示敬拜者當如何在聖約中持守純潔與分別。以下分三段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 一、神重新頒法版,彰顯赦罪的主權(出34:1–9)     神吩咐摩西鑿出兩塊新石版(v.1),要如先前所毀的,表明神願意重新立約。摩西清早上山,單獨朝見神(v.2–3),神便降臨,在雲中向他宣告自己的名(v.5):   「耶和華,耶和華,是有憐憫、有恩典的神,不輕易發怒,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……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」(v.6–7)     這段宣告是舊約中對神屬性最集中、最具影響力的啟示之一。它說明:神雖恨惡罪,但祂不以刑罰為樂,乃樂意施恩與赦免;憐憫與公義不是彼此矛盾,而是神同時並存的屬性;這樣的神,是立約之主,也是拯救之主,配得敬畏與信靠。     摩西隨即俯伏敬拜,並代求:「主若在我們中間行走……求你赦免我們的罪孽和罪惡」(v.8–9)。這表明他認識神之後,首先的反應是謙卑與代求,正是敬拜者該有的態度。     二、立約條例重申,呼召百姓分別為聖(出34:10–28)     神與以色列人重新立約(v.10),但強調一個重點:他們進入迦南地後,不可與外邦人立約,也不可隨從他們的宗教行為(v.12–16):「你要拆毀他們的祭壇,打碎他們的柱像,砍下他們的木偶」(v.13) 神嚴禁他們與外邦通婚、同祭,因這些行動會使以色列人轉離真神(v.15–16)。此外,神再次頒佈數項聖約條例,包括:守逾越節與無酵節(v.18)獻長子與頭生牲畜(v.19–20)守安息日,不論耕種收割時節(v.21)三次朝見耶和華(v.23)    這些條例看似具體,實則顯明:神的百姓必須在生活中持守對祂的敬拜與分別;敬拜不能隨俗而行,信仰必須與文化斷開妥協; 神的律例不僅是一時的要求,而是要代代遵行的立約記號。    摩西在山上四十晝夜,不吃不喝,記錄神的話(v.28),顯示領受神啟示的莊嚴與代價,提醒事奉者當有分別為聖的生活與全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三章

圖片
     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三章記錄金牛犢事件之後,神與以色列民關係的緊張與轉折。雖然神應許領他們進入迦南,但祂聲明不再親自同行。此舉引發百姓悔改,摩西則以中保身份與神深切對話,求神的同在與啟示。全章突顯敬畏神的必要、神同在的核心地位,以及摩西與神之間非凡的屬靈關係。本文分三段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  一、神的警告與百姓的悔改(出33:1–6)     神吩咐摩西起程往應許之地,並說:「我必差遣使者在你前面……我卻不在你們中間行走,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。」(v.2–3)這句話震撼百姓。他們聽見「這兇信」便「悲哀」,除去身上的妝飾(v.4–6),表現悔改的心。     屬靈反思:神的應許可以實現,但若無神的同在,應許就失去屬靈意義;百姓對神同在的失落感到震驚,顯出他們雖曾犯罪,心中仍存敬畏;除去妝飾象徵自卑與悔改,提醒我們:真正的敬虔不在於外貌,而在於內心向神轉回。    今日信徒也需警醒:我們是否只在意神的祝福與成就,卻忽略了祂的同在與聖潔?若神不同行,一切屬靈活動都是空洞的殼。      二、會幕之外的親密交通(出33:7–11)     摩西在營外支搭會幕,稱為「會幕」,凡尋求耶和華的,要出到營外的會幕去(v.7)。每當摩西進會幕,雲柱便降臨,百姓則在帳棚門口敬拜(v.8–10)。     經文說:「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,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。」(v.11)這段經文描繪摩西與神之間極深的屬靈交通,幾點意涵值得注意:會幕在營外:象徵人若要真實尋求神,須離開熟悉的舒適區與罪惡群體,分別出來親近祂。     神面對面與摩西說話:說明神願與祂忠心的僕人建立親密交通;約書亞不離開會幕(v.11),顯示一顆愛慕神同在的心,是未來承接聖工的關鍵。    這提醒我們:真實的屬靈生命,是在隱密處、在敬拜中建立的。今天教會外在事工雖重要,個人與神的親密關係更是事奉之本。      三、摩西求神同在與顯榮(出33:12–23)     摩西繼續向神代求,三次提及「我蒙你喜悅」,並懇切地說:「若你不親自和我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二章

圖片
 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二章記錄以色列人在摩西上山期間鑄造金牛犢,墮落拜偶像,違背神的誡命,引發神的忿怒與審判。本章情節劇烈,屬靈張力強烈,是整卷書中最深刻揭示人性敗壞與神憐憫之處。本文分三段探討本章核心信息。     一、拜偶像的罪與百姓的墮落(出32:1–6)     摩西在山上逗留四十晝夜,以色列百姓不耐等候,便向亞倫要求:「起來,為我們造神像,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」(v.1)。亞倫應允,收取金飾,鑄成一隻牛犢,並宣告:「以色列啊,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!」(v.4)他更築壇、定節期,百姓起來「吃喝、起來玩耍」(v.6),正式陷入偶像崇拜。     屬靈反思:人心若失去對神同在的確據,極易尋求可見的替代品;偶像崇拜不總是異教形式,也可能是將神的形象貶低成為可控制、可管理的對象;即便亞倫曾與摩西同領呼召,此刻卻因妥協百姓心意而失守立場,說明領袖若無堅固信念,極易成為迎合群眾的工具。     今日信徒同樣面對金牛犢式的試探——將信仰簡化為形式、將神的權柄代換為人的想像、在等待中投向世界的安慰。我們若不持守神的話語與同在,就很可能重蹈覆轍。      二、神的憤怒與摩西的代求(出32:7–20)     神對摩西說:「你下去罷,因為你的百姓……已經敗壞了」(v.7)。神表明要毀滅他們,另立摩西為大國(v.10)。但摩西站在破口中代求,訴諸神的名聲(v.12)、應許(v.13)與憐憫。神就「後悔,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祂的百姓」(v.14)。     摩西下山,手拿法版,看見百姓敬拜偶像,怒摔法版,燒毀金牛犢,顯出對罪的徹底對付(v.19–20)。     屬靈反思:神對罪的恨惡是絕對的,祂容不得拜偶像的污穢進入祂的子民中;摩西的代求顯出合神心意的僕人樣式:不為自己求益,而為百姓求憐憫;摔碎法版象徵百姓已破壞與神所立的約,敬拜若失真,與神的約也將斷裂。     今日我們既是基督裡的新約子民,當警醒:若不在敬拜中持守真實與聖潔,便可能遠離神所立的恩約。也要學習摩西那樣,在破口中為人代求,而非袖手旁觀。     三、審判與恢復的代價(出32:21–35) ...

讀經筆記|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一章

圖片
    《出埃及記》第三十一章為神在西奈山上頒佈建造會幕指示的結語。經文主要分為三部分:神揀選工匠製造聖物、重申守安息日的重要,以及神將律法法版交與摩西。本章顯示,神的工作不只倚賴屬靈的啟示,更倚賴人具體的順服與實踐;敬拜的核心也不只在於建造,更在於與神立約、守祂的命令。以下分三段說明屬靈意義。     一、神揀選並膏立工匠(出31:1–11)     神對摩西說:「看哪,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、烏利的兒子比撒列,我已經提他的名召他。」「我也以我的靈充滿了他,使他有智慧、有聰明、有知識,能作各樣的工。」(v.2–3)     神親自揀選比撒列與亞何利亞伯來完成會幕、約櫃、器皿、衣服等一切聖工(v.6–11)。     這段經文指出幾個重要原則:神不只呼召屬靈領袖,也揀選工匠與技術人員參與聖工;神所用之人,不靠天然才幹,而靠聖靈充滿與智慧啟示;神的啟示必然伴隨實際行動,敬拜不是理念,而是需落實在具體工藝與敬虔生活中。     這提醒信徒:在神國中,無論是講道者、師班、技術人員、教會行政,都同樣重要。神看重的不是表現,而是是否按祂的呼召與恩賜忠心服事。      二、重申安息日:記號與立約的核心(出31:12–17)     神再次吩咐摩西:「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說:你們誠然要守我的安息日,因為這是你我之間世世代代的記號,使你們知道我—耶和華是叫你們成為聖的。」(v.13)     神強調,安息日是祂與以色列人之間的記號與聖約象徵(v.16–17),違背者要被治死(v.14–15),顯出神對這命令的嚴重看重。     屬靈意義包括:安息日是對神主權的承認——工作雖重要,但休息是信靠的行動;守安息日是信徒向世界見證:「我們不是靠自己成就,而是靠神的恩典與供應」;安息日的設立,是讓人記得「創造主」與「救贖主」的身分(v.17)。     新約時代,主耶穌成全了律法的總綱,祂自己是我們的安息(來4:9–10)。然而屬靈原則仍存:我們是否懂得停下、仰望、安靜,讓神作工?我們的敬拜是否有節奏、有聖潔、有分別?      三、神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