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八章

圖片
    一、復活的確據與永恆的喜樂(太28:1–10)     第二十八章開篇,馬利亞和另一個馬利亞帶著憂傷去墳墓,卻遇見大地震與天使顯現,天使宣告:「祂不在這裡,照祂所說的,已經復活了。」(太28:6)這是基督信仰的核心:耶穌戰勝死亡,成全救恩。復活不是神蹟中的一件事,而是整個救恩計劃的高潮,印證了祂是神的兒子,是真理與生命的主。    屬靈意義上,信徒不再受罪和死亡轄制,而是擁有新生命的盼望。婦女們從驚恐到歡喜奔跑報信,顯示出真正的喜樂來自與復活主相遇。我們在信仰生活中,若真認識主的復活,不論遭遇什麼困難,心中都能有從主而來的平安與力量。      二、假見證與真信心的對比(太28:11–15)     耶穌復活後,兵丁將所見告訴祭司長,這些宗教領袖卻不悔改,反而用錢賄賂兵丁,編造門徒偷屍的謊言(太28:13–15)。這揭示出人心的頑梗與罪性,即使面對明顯的神蹟,也選擇否認與抗拒。     對信徒來說,這是一個警惕:我們的信心不能建立在眼見或人證之上,而要建立在神話語的應許與聖靈的見證上。面對世界的攻擊、懷疑、曲解,我們要像初代門徒一樣,持守真道,不被謊言動搖。真正的信心,是經得起考驗,願意為主站立的信心。      三、大使命的託付與普世責任(太28:16–20)     耶穌在加利利向十一個門徒顯現,頒布大使命:「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父、子、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。」(太28:19)這不是單對門徒的命令,而是對歷世歷代教會的託付。基督徒的信仰不是只為自己得救,而是要傳揚福音、使人作門徒、教導遵行主的命令。     這份使命賦予我們生命的目標和方向。無論我們的身分、職業、處境如何,都要成為主的見證人。更重要的是,主應許:「我就常與你們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」(太28:20)這保證了我們不是孤軍奮戰,而是在祂同在與能力中,完成祂的工作。    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八章不僅記述了耶穌的復活,更揭示了對信徒的屬靈意義:復活的確據、謊言中的真信心,以及肩負的大使命。作為基督徒,我們要以主復活為生命的根基,勇敢面對世界的挑戰,堅持真理,並熱心傳揚福音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七章

圖片
   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七章詳述了耶穌從受審到被釘十字架的過程,這段經文充滿了苦難與盼望,對信徒的靈命成長有著深刻的啟示。以下從三個方面深入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   一、受審中的堅忍與不義(太27:1–26)     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,面對不實的指控,祂選擇沉默,展現出驚人的堅忍(太27:12–14)。這份沉默並非軟弱,而是出於對神旨意的順服與信靠。彼拉多雖知耶穌無辜,卻因眾人的壓力將祂交付刑罰(太27:24–26),顯示了人心的軟弱與不義。    在此提醒信徒,在面對不公與壓力時,我們要學習主的忍耐與信靠神的公義。我們也應在生活中追求公義,成為公義的見證,影響周遭的人。     二、十字架上的犧牲與救贖(太27:27–50)     耶穌被鞭打、戲弄,最終被釘上十字架。祂在極大的痛苦中呼喊:「我的神,我的神,為什麼離棄我?」(太27:46),這不僅表達了祂的痛苦,也揭示了祂對神的終極信靠。耶穌的犧牲成就了救贖計劃,為我們開啟了與神和好的道路。     基督徒應深思,耶穌承擔了我們的罪,而祂的寶血帶來了赦免與救贖。我們應以感恩的心回應主的愛,願意為祂背負自己的十字架,以聖潔與愛心活出基督的樣式。       三、從死亡到生命的盼望(太27:51–66)    耶穌斷氣時,聖殿的幔子裂為兩半,大地震動,墳墓開啟,許多已死的聖徒復活(太27:51–53)。這些神蹟象徵著罪的障礙被除去,救恩的完成與新生命的盼望。百夫長見狀,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(太27:54),這是一個信心的宣告。     信徒要認識到,耶穌的死帶來了復活的希望,祂已戰勝死亡的權勢。我們在生活中的困境中,也要持守對復活的信心,因為主已應許我們永生的盼望。我們應以這份盼望為力量,勇敢面對生命中的挑戰,並將這份盼望分享給世人。     總結來說,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七章讓信徒默想耶穌基督的受苦與救恩。我們要在主的愛中堅定信心,活出祂的樣式,並將這份永生的盼望分享給世人,忠心跟隨基督到底。願我們在信仰的路上,時刻記念主的犧牲,並以此為動力,持續成長與更新。

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六章

圖片
 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六章記載耶穌最後的晚餐、被賣、客西馬尼園的禱告,以及被捕的過程,是主耶穌走向十字架前最關鍵的篇章之一。這段經文充滿張力與深意,不僅揭示主的順服與愛,也提醒信徒如何在試煉中持守信仰。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 一、主的愛與自我獻上(太26:1–30)     耶穌明知自己將被賣、被釘,仍堅定完成救贖使命(太26:1–2)。瑪利亞用香膏膏祂(太26:6–13),表達對主的愛與尊崇。耶穌設立聖餐,以餅與杯表明祂的身體與寶血(太26:26–28),成為與門徒立的新約。     信徒當思想,主為我們付上極大代價,流出赦罪之血。我們回應主的愛,不只是感激,還要獻上自己作活祭(羅12:1)。如瑪利亞一般,把最寶貴的獻給主,單單為榮耀祂而活。        二、試煉中的警醒與軟弱(太26:31–56)    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憂傷、痛苦,迫切禱告(太26:36–39),為要順服父的旨意。門徒卻三次睡著,未能與主同警醒(太26:40–45)。彼得雖誇口不離主,卻在被捕時失控拔刀(太26:51–52),表現出人性的軟弱。    這提醒基督徒,屬靈的爭戰需要禱告與警醒。光有熱心與口號,不足以面對真正的試煉。我們需要常常親近主、依靠聖靈的力量,才能在困境中站立得住。     三、面對背叛與審判的順服(太26:57–75)     耶穌被帶到大祭司面前受審,面對虛假的控告與羞辱,卻安靜順服(太26:63–68)。與此同時,彼得三次不認主(太26:69–75),一聽雞叫便痛哭,為自己的失敗憂傷悔改。     信徒面對逼迫與試探時,是否願意學習基督的柔和謙卑?主的沉默不是懦弱,而是為救贖世人甘願承擔的順服。我們若失敗跌倒,也要如彼得一樣,立刻悔改歸向主,重新站起。     總結來說,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六章帶領信徒默想主耶穌為我們所受的痛苦與犧牲,學習在試煉中警醒禱告、在失敗後謙卑悔改。願我們在主的恩典中,立定心志效法基督,背起自己的十字架,忠心跟隨祂到底。

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五章

圖片
   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五章緊接橄欖山講論,是耶穌對末世審判與天國生活的具體教導。這章包含三個比喻:十個童女、按才幹受託的僕人、綿羊與山羊的審判,每一個都直指信徒末後得救與審判的關鍵。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    一、警醒等候的新婦心志(太25:1–13)    十個童女的比喻中,五個聰明、五個愚拙(太25:2)。聰明的預備油,愚拙的因缺油而失去見新郎的機會(太25:3–12)。耶穌以此提醒門徒:「所以你們要警醒,因為那日子、那時辰,你們不知道。」(太25:13)     信徒的屬靈生活不是偶爾的熱心,而是持續的警醒與預備。油象徵聖靈與內在生命的真實預備。我們是否僅有外在的宗教行為,卻缺乏內裡與主的真實關係?主來的時刻,恩門將關閉,臨時的補救將無法彌補長久的忽略。信徒要培養堅定不移的信心,時常警醒,預備迎接主來。     二、忠心善用的僕人態度(太25:14–30)     按才幹受託的比喻中,主人將銀子交託三個僕人(太25:14–15),前兩個盡心經營,獲主人稱讚(太25:20–23),最後一個因懼怕而埋藏才幹,被責罰為「又惡又懶的僕人」(太25:26)。     神賜予每個人不同的恩賜與機會,信徒的責任不是比較多少,而是忠心運用。主看重的不是成果的大小,而是態度的誠實與勤奮。信徒要省察:我是否將神所賜的恩賜埋藏不用?我是否因懼怕或自卑而推卻服事?末後的審判中,主看重我們是否忠心良善、按時作工。      三、愛心實踐的見證生命(太25:31–46)     綿羊與山羊的比喻是末日審判的圖像(太25:31–33)。主按人是否向「弟兄中一個最小的」施行愛心來分別(太25:40、45)。這不只是道德教訓,而是信仰的真實流露。愛心的行動是內在信仰的具體表現,是信徒活出基督生命的見證。     信徒的生命不僅是等候與忠心,更是愛的實踐。我們對有需要之人的回應,正反映我們對基督的態度。信徒要時常自問:我的信仰是否停留在言語上?我是否用實際行動活出主的愛?末日的審判,彰顯出信仰的真實度。     總結來說,《馬太福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四章

圖片
  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四章記載主耶穌在橄欖山上的講論,回應門徒對聖殿終局與末世徵兆的提問(太24:3)。這段經文被稱為「橄欖山講論」,是耶穌論及末世最集中的教導之一,不僅揭示歷史的終局,更教導門徒如何在動盪時代持守信仰,活出警醒與盼望的人生。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其屬靈意義。      一、洞察時代的屬靈分辨力(太24:4–14)      主耶穌首先提醒門徒「你們要謹慎,免得有人迷惑你們」(太24:4),接著預告假基督、戰爭、饑荒、地震等災難將接踵而至(太24:5–7)。然而,這些不過是「災難的起頭」(太24:8)。耶穌又指出,門徒要為信仰受逼迫,甚至因法利賽人與假先知的迷惑而陷入冷淡,但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(太24:13)。     信徒處於動盪時代,首要之務是培養屬靈的分辨力,不被虛假的聲音所迷惑。災難本身雖令人驚懼,但更大的危險在於信仰的冷淡與退後。信徒當立定心志,專注於主所託付的大使命,將天國的福音傳遍萬民(太24:14)。     二、警醒預備的生命態度(太24:15–31)     耶穌論到「那行毀壞可憎的,站在聖地」(太24:15),暗示聖殿的毀滅與大災難的來臨。祂呼籲門徒要迅速逃亡、不要戀棧(太24:16–20),因為「那時必有大災難,是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的,後來也必沒有的」(太24:21)。同時,耶穌提醒不可輕信任何假基督的顯現(太24:23–26),因為祂再來的日子將如閃電遍照,眾目共見(太24:27)。     末世的信仰不是關乎計算日期,而是關乎是否警醒預備。信徒需要操練一顆清醒的心,不被謠言與驚恐牽引,時常整裝待發、守望禱告,預備迎見主。     三、忠心與忍耐的考驗(太24:32–51)     耶穌以無花果樹作比喻,教導門徒分辨時代徵兆(太24:32–33),並指出「那日子,那時辰沒有人知道,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,子也不知道,惟獨父知道」(太24:36)。因此,門徒要如洪水前的挪亞世代中警醒的人(太24:37–39),像忠心有見識的僕人,按時分糧給家人(太24:45–47),免得被看作惡僕遭審判(太24:48–51)。     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三章

圖片
 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三章記載耶穌對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嚴厲責備,這是祂公開事奉中最強烈的譴責之一。本章揭示宗教虛偽的危險、神對領袖的要求,以及信徒當有的謙卑態度。     一、責備宗教領袖的虛偽(太23:1-12):真敬虔與謙卑的榜樣     耶穌指出,法利賽人「能說,不能行」(太23:3),他們強調律法細節,卻缺乏憐憫和誠實。他們喜愛在人前得榮耀,卻無心事奉神(太23:5-7)。耶穌提醒門徒,不要追求頭銜和地位,而要彼此服事,「你們中間誰為大,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」(太23:11)。這呼召我們在教會和生活中活出謙卑與真誠。      二、七禍之宣告(太23:13-36):對虛假宗教的嚴厲審判     耶穌連續七次宣告「禍哉」,揭露宗教領袖的虛偽:     他們攔阻人進天國(太23:13);為貪婪奔走(太23:14);注重教條勝於公義(太23:16-22);篩出蚊子、吞下駱駝(太23:24);外面潔淨,內裡污穢(太23:25-28);自誇修飾先知墳墓,卻與殺害先知者同流(太23:29-31)。     這警戒今日信徒,信仰不能停留在外表和宗教行為,而要有內心的公義、憐憫和信實。      三、耶穌對耶路撒冷的哀歎(太23:37-39):神對悖逆的憐憫     耶穌哀歎耶路撒冷,說:「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……只是你們不願意!」(太23:37)。祂預告聖殿將成為荒場(太23:38),但也預告將來的盼望:「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!」(太23:39)。這展現神對悖逆之人的憐憫與忍耐,也提醒我們及時回轉歸向主。     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三章是一面鏡子,提醒我們警醒宗教形式化的危險(太23:1-12)、遠離虛偽的信仰(太23:13-36)、體會神對悖逆者的憐憫(太23:37-39)。對今日信徒而言,真正的敬虔在於謙卑悔改、誠實行事、憐憫他人,並以敬畏的心走在神的光中。

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二章

圖片
 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二章記錄了耶穌面對敵對勢力時的教導與智慧。藉著比喻與辯論,祂揭示神國的本質、信仰的核心、以及人對神的回應,這些至今仍對信徒具有深刻的屬靈啟發。      一、娶親筵席的比喻(太22:1-14):恩典的邀請與悔改的要求     耶穌用娶親筵席的比喻表明,神的國是為所有人預備的。原受邀的以色列人因拒絕而失去資格(太22:3-7),結果邀請轉向「無論善惡都召來」(太22:10)。然而,沒有穿上禮服的賓客被趕出去(太22:11-13),提醒我們:進入神國需要悔改和更新。恩典是白白得來,但需要以悔改的生命回應。     二、納稅給凱撒(太22:15-22):分辨地上責任與屬神責任     法利賽人設圈套問耶穌是否該納稅給凱撒。耶穌回應:「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,神的物當歸給神」(太22:21),精闢地指出信徒對政府的責任和對神的敬畏是可以並存的。我們在地上的生活要盡責,但內心的主權永遠屬於神。      三、論復活(太22:23-33):信仰的核心是神的大能     撒都該人否認復活,用一個七兄弟娶同一婦人的故事嘲諷復活觀念。耶穌指出,他們錯在「不明白聖經,也不曉得神的大能」(太22:29)。祂強調神是「活人的神」(太22:32),提醒我們,信仰不是停留在字句或哲學辯論,而是信靠那位使人從死裡復活的神。     四、最大的誡命(太22:34-40):愛是律法的總綱     律法師問耶穌,哪一條誡命最大。耶穌回答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意愛主你的神;其次,也要愛人如己」(太22:37-39)。愛神與愛人總括了律法與先知(太22:40)。對信徒而言,愛不是一個選項,而是信仰的根基和實踐的中心。      五、基督的主權(太22:41-46)     耶穌反問法利賽人:「基督是誰的子孫?」(太22:42)並引用詩篇指出,彌賽亞不僅是大衛的後裔,也是他的主(太22:44-45)。這顯示出基督的超越地位,挑戰當時的宗教領袖,也提醒今日信徒:基督是救主,也是主宰,祂配得我們完全的敬拜和順服。     《馬太福音》第二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一章

圖片
 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一章記載了耶穌進入耶路撒冷、潔淨聖殿、咒詛無花果樹,以及幾場與宗教領袖的對話與比喻。本章不僅是一系列歷史事件的記錄,更蘊含深厚的屬靈啟示,對今日信徒有重要的提醒與教導。     一、耶穌進耶路撒冷:真正的君王之道(太21:1-11)     耶穌騎著驢駒進耶路撒冷,應驗了撒迦利亞書九章九節的預言。群眾高喊「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!」(太21:9),顯示他們期待彌賽亞帶來政治解放。然而,耶穌所彰顯的君王之道並非世俗的權勢與征服,而是謙卑、和平與犧牲。這提醒信徒要調整對基督的期待,不是將祂視為滿足私慾的工具,而是學習祂的柔和謙卑。     二、潔淨聖殿:敬拜的純正與悔改的急切(太21:12-17)     耶穌潔淨聖殿,推翻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,說「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,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」(太21:12-13)。這不僅是對當時宗教體制的審判,也提醒教會與信徒警醒:敬拜的場所與生命必須純潔、專一,不能讓私利、表面的虔誠或宗教買賣取代真誠的敬拜與悔改的心。      三、無花果樹的咒詛:外表與實質的警告(太21:18-22)     耶穌咒詛葉茂卻不結果的無花果樹,象徵對以色列宗教領袖的審判:他們有虔誠的外貌,卻無屬靈的果子。這對現代信徒同樣是一面鏡子,提醒我們信仰不應停留於形式,而要結出悔改、仁愛、信實的果子。     四、比喻與對話:神國的挑戰與邀請(太21:23-46)     本章後段耶穌用兩個兒子的比喻、惡園戶的比喻,指出宗教領袖的悖逆與神國的轉向。他們雖口稱順服,實則不行;雖自以為有特權,卻將國度的恩典拒於門外。這提醒信徒,神看重的是心的順服與行動的回應,而非口頭的承諾或宗教的地位。     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一章帶出幾個關鍵的屬靈信息:基督的謙卑國度、敬拜的純正、結果子的生命,以及順服神旨意的真實悔改。這些信息跨越時代,今日仍然呼喚著我們:當我們迎接基督為王時,要存謙卑與悔改的心,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子,並以真誠的敬拜回應神的呼召。

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二十章

圖片
    本章以葡萄園工人的比喻開場,延續對天國價值的教導,隨後談到耶穌對受難的預告、門徒對地位的誤解,以及最後耶穌治好兩個瞎子。整章彰顯出神國的主權、公義與憐憫,也挑戰信徒學習僕人式的領導與憐憫的心。      一、葡萄園工人的比喻:天國恩典的主權(太20:1–16)     耶穌講述天國好像家主清早雇工進葡萄園,後來陸續在九點、十二點、三點甚至五點又雇人工作(太20:1–7)。到了晚間,家主卻給每個人相同的工價(太20:9–10),引起先來工人的不滿。     耶穌藉此指出,天國的賞賜不是按人的計算、功績、資歷,而是按神的恩典與主權。祂說:「這樣,那在後的將要在前,在前的將要在後了。」(太20:16)     對信徒而言,這是一個深刻的提醒:不要陷入比較、嫉妒或功利心態,而要單純感恩領受神的恩典,也接納神對他人的安排。     二、耶穌第三次預言受難:僕人救主的使命(太20:17–19)     耶穌在上耶路撒冷的路上,第三次預告自己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,受鞭打、戲弄,最後被釘十字架,第三天復活(太20:18–19)。     這不只是預告一個悲劇,更是宣告救贖計畫的中心:耶穌是藉著受苦、犧牲、捨命來完成救恩的僕人君王。對門徒而言,這是一個徹底翻轉的權柄觀:真正的王不是高高在上,而是為人捨己。      三、雅各、約翰之母的請求:權柄的顛覆性教導(太20:20–28)     西庇太兒子的母親請求耶穌讓她兩個兒子在祂國裡坐在左右(太20:21)。耶穌告訴他們:「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…我所喝的杯,你們能喝嗎?」(太20:22)     門徒之間因此起了爭論,耶穌便教導:「你們中間誰願為大,就必作你們的用人;誰願為首,就必作你們的僕人。」(太20:26–27)並以自己為榜樣:「人子來,不是要受人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,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。」(太20:28)     這一段指出,天國的偉大不是來自地位、權勢,而來自僕人心腸與犧牲精神。信徒蒙召,不是爭權奪利,而是學習基督的服事與捨己。    ...

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十九章

圖片
    本章延續天國倫理的教導,焦點從群體生活擴展至個人對婚姻、財富與跟隨基督的態度。耶穌透過對法利賽人的回答、對富有少年的教導與對門徒的應許,指出進入天國的關鍵不在於表面虔誠或財富地位,而在於是否願意捨己、持守真理與全心跟隨主。      一、婚姻的設立與神的心意(太19:1–12)     法利賽人試探耶穌問可否隨意休妻(太19:3),耶穌引用創世記回應:「起初造人的,是造男造女…二人成為一體…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。」(太19:4–6)指出婚姻是神所設立的神聖盟約,不容人任意拆毀。      耶穌指出摩西准人休妻,是因人心剛硬,但起初並非如此(太19:8)。這提醒信徒,婚姻不應順從世俗文化或個人私欲,而應回歸神原初創造的心意,以忠誠、委身與敬畏神的態度面對婚姻生活。     面對門徒對婚姻嚴格要求的驚訝(太19:10),耶穌提到有人成為「自閹者」,是為天國的緣故(太19:12),指出有些人為了專心事奉神,甘願放棄婚姻的選擇。這不是對婚姻的否定,而是對天國價值的極致擺上。     二、孩子的祝福與天國的門檻(太19:13–15)      有人帶小孩子來見耶穌求祂按手祝福,門徒卻斥責他們(太19:13)。耶穌卻說:「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,不要禁止他們,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。」(太19:14)     這一段再一次呼應第十八章對「小子」的重視。孩子象徵著單純、信靠與敞開的心——這正是進入天國所必須具備的生命態度。耶穌不但接納,更賜福給這些孩子,顯出天國不排拒微小者,反而以他們為典範。     三、富有少年的追問與耶穌的挑戰(太19:16–26)     一位少年人問耶穌:「我該做甚麼善事,才能得永生?」(太19:16)耶穌先引導他回顧律法,少年人自認已遵行,耶穌便說:「你若願意作完全人,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…你還要來跟從我。」(太19:21)     少年人因財富甚多,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(太19:22)。耶穌接著對門徒說:「財主進天國是難的…駱駝穿過針的眼,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!」(太19:23–24)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