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經筆記|《馬太福音》第十五章

  《馬太福音》第十五章記載了耶穌與宗教領袖的對話、對外邦婦人信心的肯定,以及再次施行神蹟餵飽四千人。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信仰的本質、神對人的憐憫,以及信心的力量,對當代信徒的屬靈生命提供了深刻的省思。

   一、傳統與誡命的分野(太15:1–20)

   法利賽人和文士指責耶穌的門徒不遵守古人的傳統,吃飯前不洗手(太15:1–2)。耶穌則指出,他們因自己的傳統而違背神的誡命,例如藉著「供獻」的藉口,逃避孝敬父母的責任(太15:3–6)。祂引用以賽亞的預言,斥責他們只用嘴唇尊敬神,心卻遠離祂(太15:7–9)。

   耶穌進一步教導,污穢人的是從心裡發出的惡念,而非外在的行為(太15:10–20)。這段經文提醒信徒,真正的潔淨來自內心的純潔,而非僅僅遵守外在的宗教儀式。

   二、外邦婦人的信心(太15:21–28)

   耶穌退到推羅、西頓的境內,一位迦南婦人前來求祂醫治被鬼附的女兒(太15:21–22)。起初,耶穌沒有回應,並指出祂的使命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(太15:23–24)。然而,婦人堅持不懈,表達了對主的信心,甚至願意接受「小狗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」的比喻(太15:25–27)。耶穌讚賞她的信心,並醫治了她的女兒(28節)。

    這段經文顯示,神的恩典不限於以色列人,凡有信心的人都能蒙福。信徒應學習這位婦人的謙卑與堅定信心。

   三、醫治與供應的神蹟(太15:29–39)

    耶穌來到加利利海邊,醫治了許多病人,包括瘸子、瞎子、啞巴等(太15:29–31)。隨後,祂憐憫跟隨祂三天、沒有食物的群眾,行神蹟用七個餅和幾條小魚餵飽了四千人,並收拾剩下的碎屑裝滿了七個筐子(太15:32–38)。這些神蹟再次彰顯了耶穌的憐憫與大能,並預表祂是生命的供應者。信徒應從中學習,無論在身體或靈性上的需要,主都能供應,並且祂的恩典總是充足的。

    《馬太福音》第十五章透過對傳統與誡命的對比、外邦婦人信心的見證,以及醫治與供應的神蹟,強調了內心的純潔、信心的重要性,以及神對人的憐憫。信徒應反思自己的信仰是否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,並學習以真誠的心敬拜神,堅定信心,倚靠主的供應。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在平凡中遇見神——讀《勞倫斯屬靈格言》的靈命反思

曠野活泉|《Killing Jesus》(2015):人性的救主與歷史的十字路口

信仰影視|《戰爭房間》觀後省思:關於禱告與屬靈爭戰的省察